白崇禧在指挥部里接到前线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红军…用的也是《纲要》上的打法?而且比我们还溜?”他放下电报,对参谋长苦笑,“这写书的人,真是害人不浅。大家都按书上的来,拼的就是谁更狠,谁更快了。”
参谋长低声道:“健公,他们打得很坚决,就是奔着过江去的,对我们核心地盘兴趣不大。再按书上‘寸土必争’的打下去,伤亡太大,薛岳就在后面…”
白崇禧深吸一口气,做出了违背《纲要》“坚决守备”原则,但符合他自身利益的决策:“命令一线部队,逐步收缩至第二防线…不,直接让开清水关、大坪渡口方向!在那里‘加强戒备’!把硬骨头留给何键和薛岳去啃!记住,是‘战术后撤’,不是溃败!场面要打得好看!”
白崇禧的“战术后撤”命令,通过电台和传令兵迅速抵达前线。
一直在寻找战机的红军指挥官立刻捕捉到了这微妙的变化。
“报告!正面桂军火力减弱,正在向后移动!” “侧翼侦察报告,发现敌军向两翼收缩的迹象!”
红一、红三的领导人几乎同时做出判断:“白崇禧要放水!他想保存实力!按《纲要》‘敌退我追’原则,但切记‘追而有度,防止有诈’!主力立刻加速,直插清水关!后卫部队扩大警戒范围,防止桂军反复!”
红军队伍立刻化身为一股股铁流,不再理会两旁山头上零星的枪声,朝着桂军让开的通道汹涌而去。
江边再次成为地狱。虽然桂军主力让开通道,但光头的飞机和薛岳的先头部队追得更紧了。敌机疯狂地轰炸扫射渡江点,中央军的迫击炮弹也不断落入江中。
“快!过江!不要停留!”干部们声嘶力竭地呼喊。
战士们跳进冰冷的江水,互相搀扶着向对岸挣扎。掩护部队则依据《纲要》“后卫阻击战法”,占据险要地形,梯次配置火力,用“没良心炮”和精准射击狠狠教训追得太近的中央军。
血,染红了湘江。牺牲依然巨大,尤其是后卫部队,很多打阻击的连队为了主力过江,战斗至最后一刻。但他们有组织的抵抗,极大地迟滞了追兵的速度。
当红军主力终于踏上湘江西岸的土地时,队伍虽然疲惫不堪、减员严重,但核心指挥体系完整,战斗骨干大部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那种在运用《纲要》与强敌博弈中获得的信心和经验,是任何装备都无法替代的。
光头在南京暴跳如雷,痛斥各路将领“作战不力,贻误战机”。
白崇禧则暗自庆幸,一边向光头报捷“毙伤赤匪无数”,一边悄悄收缩部队,严防中央军入桂。
湘江一战,不再是单纯的溃退与屠杀,而是一场双方都试图运用新式战术理论、并掺杂了复杂算计的激烈对抗。
红军以巨大的牺牲和更胜一筹的谋略运用,硬生生杀出了一条通向生路的血途。
(第一次写这种边学边打的战争,这种模式也不知道能不能让大家看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