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 第57章 凶残的东北抗日势力

第57章 凶残的东北抗日势力(1 / 2)

年气还没散尽,正月初八,“东山”基地又热闹起来。杨靖宇、马占山、赵镇藩三位大佬,借着拜年的由头,又聚到了柯明义和李总队长的矿洞指挥部。

洞子里烟雾缭绕,茶水嗞嗞响,表面上是在互相拱手拜年,说些“过年好”、“发大财”的吉利话,可没聊几句,话题就拐到了正事上。

马占山嗓门最大,先开了腔:“柯老弟,李老哥,年过完了,该动动了!现在外边可是热闹得很,冒出来不少硬茬子,咱们得盘盘道,别大水冲了龙王庙。”

杨靖宇推推眼镜,语气沉稳:“确实。关内来的,本地拉杆子的,这三个月冒出十几股过万人的队伍,风头很劲。”

赵镇藩拿出个小本本:“我这边也统计了些,正好大家都聊聊,信息拼凑一下。”

柯明义和李总队长对视一眼,知道肉戏来了。他敲敲桌子:“好,那就请三位老哥说道说道,咱们也听听这东北现在到底有多热闹。”

三位大佬你一言我一语,加上各自情报的补充,很快,十几股新兴势力的轮廓清晰起来:

1. 辽南铁血团:领头的是个原东北军团长,叫高鹏振,性子烈,手下近两万人,盘踞在辽河平原西边。专挑鬼子运输队和中小据点下手,打法凶悍,装备不差,据说有路子从天津搞军火。

2. 白头山飞虎队:长白山里的绺子(土匪)联合起来的,大当家报号“穿山甲”,人数一万五六。熟悉地形,神出鬼没,擅长打埋伏和山地战,抢了不少鬼子物资,但不太跟外界接触。

3. 松江抗日救国军:哈尔滨陷落后,一批警察、学生和工人拉起来的队伍,司令叫冯占海,有点威望。人数两万左右,活跃在松花江沿岸,打过几次硬仗,但缺重武器,日子过得紧巴。

4. 黑水游击纵队:黑龙江那边冒出来的,领头的是个神秘人物,都叫他“墨先生”。人手一万多,据说跟老毛子(苏联)边境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装备里有莫辛-纳甘步枪,专打黑河、瑷珲一带的鬼子。

5. 热河先遣支队:从热河省(今河北、辽宁、内蒙古一部)渗透过来的,带头的是个黄埔生,叫郑桂林,带了一万多人。战术水平高,敢啃硬骨头,跟鬼子在朝阳、阜新一带拉锯,损失不小但战果也大。

6. 辽东民众自卫军:丹东、庄河一带的渔民、农民组成的,几个乡绅在背后支持,总指挥叫邓铁梅。人数将近两万,靠海吃饭,时不时能劫到鬼子的海运物资,但内部派系有点杂。

7. 吉东工农反日总队:听说有那边的背景(指共产党),领头人叫周保中。人数一万五六,主要在绥宁地区(绥芬河、东宁)活动,群众工作做得好,根基稳,但弹药奇缺,经常拿大刀长矛跟鬼子干。

8. 洮南义勇军:吉林洮南一带的豪强武装联合体,几个大地主出的钱粮,推举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但此人风评不佳,有投日嫌疑,其部下另立旗帜)的一个旧部王可夫当司令。人数两万多,装备还行,但战斗力参差不齐,内部倾轧厉害。

9. 滨江抗日义勇军:哈尔滨失陷后,部分东北军、警察和民间武装在宾县、方正一带集结而成,司令是李杜。兵力约一万八千,打过几次阻击战,颇有血性,但后被日军重点进攻,损失较大,退守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