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乱载三国 > 第60章 徐庶的水浒传(四)

第60章 徐庶的水浒传(四)(2 / 2)

他再次吩咐朱贵:“派人密切关注宋江行踪。他至沧州,虽得柴大官人款待,但日久难免生出枝节(书中曾与武松有些小误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恰好’得知,那欲置他于死地的仇家(如张文远)并未罢休,已广布眼线,甚至可能买通官府,连柴进庄上也非绝对安全。同时,可让我们的眼线,在宋江听得见的场合,‘无意’中议论梁山近来‘替天行道’之事,尤其要渲染梁山如何保护落难英雄,如何纪律严明,非一般草寇可比。”

另一方面,徐庶亲笔修书一封,遣心腹秘密送往沧州柴进庄上,面交小旋风柴进。信中,徐庶先是对柴进仗义疏财、庇护江湖好汉的义举表示钦佩,继而点明宋江当前处境之潜在风险,最后诚恳表示,梁山愿为宋江提供最终庇护,并请柴进在适当时机,以朋友身份,向宋江委婉提及梁山的“新气象”和徐庶的仰慕之情。

柴进接到此信,定然惊疑不定。他久闻梁山换了新主,气象一新,却不想对方对自己庄上之事如此了解,且思虑如此周详。出于对宋江安全的考虑,以及对梁山这位神秘新寨主的好奇,柴进很可能会在与宋江交谈时,有意无意地提及梁山,并加以美言。

如此一来,宋江在沧州,耳边听到的尽是梁山的好处,身边感受到的却是潜在的威胁。这种环境下,他对梁山的印象会不断加深,投奔的意愿也会逐渐增强。但以宋江的性格,仍可能犹豫。这时,徐庶的第三坑准备就绪。

第三坑:名扬天下,釜底抽薪

按照《水浒传》剧情,宋江在柴进庄上会遇到武松,而后离开沧州,最终辗转至清风寨花荣处,又引发一系列事端,直至在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死罪,才被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不得已而上山。

徐庶决定改变这个过程。他要让宋江更早、更主动、并且是以一种更“光彩”的方式与梁山绑定。

他命令吴用和朱贵,启动一项更庞大的计划:

1. 造势: 加大在江湖上宣扬宋江“及时雨”美名的力度,同时将梁山“替天行道”的事业与宋江的“义”紧密联系。制造一种舆论:宋江乃当世义士的楷模,而梁山是义士的最终归宿。仿佛宋江虽未上山,但其精神已在梁山。

2. 促变: 在宋江到达江州前后,徐庶派人巧妙地在宋江途经之地,制造一些“小事端”。例如,让当地受过宋江恩惠的百姓,更加感念其恩德;或者,让一些与宋江有旧、但处境不佳的江湖人物,“偶然”遇到宋江,得其资助,从而更加烘托其“及时雨”的形象,也加深宋江对江湖义气的责任感。

3. 关键一击——釜底抽薪: 徐庶要彻底堵死宋江回归体制的幻想。他命人精心伪造几封书信,模仿宋江仇家(如黄文炳之流)或朝廷中嫉贤妒能之人的口吻,分别“呈送”给江州知府蔡德章以及宋江本人。给蔡德章的信中,要暗示宋江与梁山贼寇早有勾结,其“及时雨”之名实为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给宋江的信,则仿若其仇家所写,极尽威胁恐吓之能事,言明已在朝廷上下打点,无论宋江是否服刑期满,都绝不会让其再有出头之日,必要将其置于死地。

这一招极为厉害。它极大地加剧了宋江所处的险境,让他感到朝廷内外皆欲杀之而后快,彻底打破他对“赦免”和“回归正常生活”的幻想。同时,那封给蔡德章的“举报信”,即便不能立刻坐实宋江的罪名,也必然会在官府心中种下猜疑的种子,使宋江在江州的处境更加艰难,大大增加了“浔阳楼题反诗”这类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但徐庶的目的,并非真要等到宋江题反诗、上法场。他要的是,在宋江被这“三坑”连环作用之下:身受梁山活命大恩(第一坑),耳濡目染梁山正面形象且自身处境堪忧(第二坑),以及退路被彻底截断(第三坑)之后,在一种看似被命运推动、实则由徐庶精心引导的“绝境”中,主动地、或者说“半推半就地”做出“上梁山”这个唯一合理的选择。

届时,宋江上梁山,将不再是走投无路的被迫选择,而是在充分认识到梁山“替天行道”理念(徐庶所阐释的),并深感梁山诚意之后,一种带有一定“认同”的投奔。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宋江与梁山的关系,为徐庶日后进一步引导、乃至制约宋江的“招安”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