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詹春兰提前返校了,一方面是学习任务重,需要提前返校;另一方面,是学校有任务交给他们对外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这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一个拿到这个机会的同学,都不想放弃。
1979年春季第45届广交会将在4月15日-5月15日举行,有很多地区都递交了参展申请,这一次不一样的是,让一些此前没有经验的地方也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有人去帮他们筛选能够在展会上引起外商兴趣的商品。
他们这批学生将根据参展名单,对一些比较偏远,且之前没有参展多的地方,进行对口帮扶,选择各自负责的地区,到达当地,去把“藏在山区、藏在集市、藏在少数民族寨子里”的出口潜力品找出来,登记造册、拍照取样、编写成《地区出口商品推介表》,并负责把这些\"零经验\"的厂家和商品,从产地一路带到广交会展馆现场。
——这就是詹春兰和她的同学们要完成的“破冰第一课”。等到明年再弄,肯定来不及,所以,今年10月,詹春兰和同学们就出发了。
詹春兰要去的是洪城古田县,同行的有一位老师和四位同学,两位男生,两位女生。
在车上,带队老师夏毅还在跟同学们讲解他收集到的信息:“我们要去的古田县,当地报上来的是竹编,而且是竹篮、竹筐、竹箱、竹箩、竹笠等生活用品,这样的产品对于外商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你们这几天在路上,可以多想一想如何帮他们改进或者说直接重新设计一些新产品,能够让外商一眼就看上就喜欢的那种。”
陈怡是一个20岁的女生,恢复高考那年,她刚好高中毕业,所以,她的人生算是相当顺利。
没有遭受过挫折的人,总是比别人更加勇敢。因此,当老师刚刚提完问题,她就举手回答:“我之前听别人说过,外国人都是资本主义,最喜欢享乐了,总喜欢那种中看不中用的,所以我们只要往这个方向去想,保准没有问题。”
对于有活力的少女,听她说话都是一种享受,大家都微笑地看着她,夏老师还点头示意她继续。
“我自己比较喜欢各种比较小巧的东西,什么小花篮呀,小的针线篮、小的桌椅板凳什么的,我觉得国外的女生应该也会喜欢吧?”
夏毅点点头,然后看向两位男生:“你们呢?男生对于竹编有什么想法?”
廖远山看起来比较成熟稳重,长得也比较高大威猛,詹春兰第一次见他的时候,都差点喊他叔叔,聊天才知道,人家跟她同龄,才23岁,不过人家有一个三岁的女儿。
因此,他对于陈怡的提议,还是有一点点认同的,小女生好像都喜欢那些,不过对于他来说,他更喜欢:“我见过竹刻的屏风,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价值,一进家门就能够被看见,我感觉比较符合他们张扬的个性。”
至于这个“他们”,不用明说,应该都知道具体指的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