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 第115章 在班里,我是唯一的泥石流

第115章 在班里,我是唯一的泥石流(2 / 2)

一次关于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案例讨论陷入僵局,各方争论不休。铁柱听着那些“工业4.0”、“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的宏大构想,突然想起了张家沟后山那片曾经贫瘠、后来被他用“土法子”养肥的土地。

他冷不丁地插话:“俺看你们说得都挺对,但俺觉得,有点像俺们以前种地,老想着买最贵的化肥,用最猛的药,结果地把劲儿使完了,还坏了。转型是不是也得先看看自个儿的‘地力’?你的老师傅手艺好不好?你的老机器还能不能抠出点潜力?不能为了‘转’而‘转’,把看家的本事都丢了。好比俺们种黄瓜,你不能为了好看,全用营养液催,那味儿就不对了。得慢慢来,新家伙式要用,老经验也不能丢,掺和着来。”

他这番“种地转型论”,强调基于自身基础的渐进式改良,而非盲目跃进,瞬间点醒了陷入技术迷思的同学们。教授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带头鼓起了掌:“张同学这个‘地力说’,非常精彩!企业转型,确实需要评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禀赋,因地制宜!”

还有一次,讨论一个跨国并购后文化整合失败的案例。同学们大谈“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整合模式选择”。铁柱听着,想起了宋思明派来的那个技术员周福民。

他叹了口气,说道:“俺觉得吧,这并购跟俺们村娶媳妇差不多。你不能光看人家姑娘长得俊、嫁妆厚,就硬娶过来。娶过来你得真心对人家好,把她当自家人,不能老觉得她是外来的,防着人家。得让她觉得你这儿暖和,有奔头。两边脾气性子不一样,得慢慢磨,不能硬来。你看那案例里头,收购方高高在上,觉得被收购的是土包子,这日子能过好才怪了哩!”

他用“娶媳妇”来比喻并购整合,强调尊重与融合,其朴素的人情世故,竟然直指跨国管理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心”问题,让一众沉迷于模型和框架的同学们陷入了深思。

渐渐地,同学们发现,这个“泥石流”同学,虽然言语粗糙,不通“文法”,但他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刁钻而本质,总能抛开那些花哨的包装,直指核心的人性与利益逻辑。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思维中某些被理论和惯性所遮蔽的盲区。

他开始有了几个能聊得来的朋友,比如那个做实业的王涛,就经常找他探讨“土法子”里的管理智慧。甚至有一次课后,那位最初嘲笑过他的互联网新贵,也私下找他请教:“铁柱,你说我们那个用户增长,用你们‘赶集’的法子,具体该怎么操作?”

铁柱依旧保持着他的憨厚和实在,有啥说啥,不会装懂。他不会因为身处精英环绕中就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偶尔的“高光时刻”就沾沾自喜。他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也知道自己来这里的目的。

在毕业晚宴上,班长致辞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这届班里,有一股独特的‘泥石流’,他让我们在精致的理论之外,看到了商业最原始、最质朴的活力。感谢铁柱同学,让我们知道,原来‘母猪的产后护理’和‘挑大粪’里面,也藏着深刻的管理哲学!”

全场爆发出善意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笑声。

铁柱端着酒杯,有些不好意思地站起来,依旧是那副标志性的憨厚笑容:“俺就是瞎说,大家别见怪。俺来这儿,就是学习咋能把俺们那土疙瘩,弄得更好,让更多人稀罕。以后各位老板去俺们张家沟,黄瓜管够!”

这一刻,他这股“泥石流”,已经不再是闯入者,而是融入了这片思想的疆土,成为了其中一道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风景。他带着满身的泥土气息,在这片精英的殿堂里,硬生生开辟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