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看着那几本熟悉的作业本,眼神有些复杂,有怀念,也有一丝尴尬。他清了清嗓子,对高博说:“高经理,让您见笑了。那时候条件差,也没个懂财务的人,就知道不能黑良心,一笔一笔都得记明白。这些东西……是不是给咱们审计添大麻烦了?”
高博合上作业本,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铁柱,问了一个问题:“张总,这些记录里的赊账、口头约定,后来都兑现了吗?有没有产生过纠纷?”
铁柱挺直了腰板,语气肯定:“都兑现了!绝无纠纷!咱们农村人,讲究个信用,答应的事,砸锅卖铁也得办到。赵有财家的猪崽钱,后来松露卖了钱第二天就还了。王老板的尾款,也是按约定时间打过来的。这些,村里老少爷们都能证明!”
高博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到那几本作业本上,沉默了片刻。他似乎在透过这稚嫩而朴素的记录,审视着这个企业最原始的基因。
“王总,”高博终于开口,语气出乎意料的平和,“麻烦你,找几个人,协助小李他们,把这些作业本上的所有记录,按照时间、事项、收入、支出、对象,逐一录入到电子表格里。每一笔,都尽可能找到对应的当事人或补充说明材料,比如当时的收条、银行转账记录、或者至少要有当事人的确认签字。”
他顿了顿,看向铁柱和小李,像是在对所有人解释:“审计的基石是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记录,虽然形式上不符合规范,但其背后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审计需要去验证的核心。我们不能因为形式原始,就否定其可能存在的真实价值。当然,后续必须建立规范的账务体系。”
这番话,既坚持了原则,又体现了变通和理解,让原本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王翠花如释重负,连忙点头:“好的,高经理,我们马上做!”
接下来的几天,王翠花带着几个识字的年轻村民,和审计团队的小李等人一起,开始了繁重而琐碎的“作业本解密”工作。他们将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记录,一条条翻译成标准的财务语言,输入电脑。过程中,不断需要打电话联系当时的村民或供应商进行确认,寻找残存的收据条,或者由铁柱、狗蛋等人出面作证。
这个过程,仿佛是在重温“铁柱集团”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每一笔收入,都凝聚着发现松露的惊喜和卖货的艰辛;每一笔支出,都记录着修路、买猪崽、发工钱的务实与不易。审计团队的年轻人,也从最初的不解和抱怨,逐渐变得沉默和专注,他们开始理解,这几本看似可笑的作业本,承载的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草根创业的坚韧。
当所有作业本记录被整理成厚厚一叠、数据清晰的电子表格后,高博仔细核对了关键项目,并与后期规范账目进行了衔接。他发现,尽管早期账目混乱,但资金流向清晰,最终形成的资产和权益,与后续发展能够基本吻合。这意味着,铁柱和王翠花用最笨的方法,守住了企业最根本的“诚信”底线。
在最终的审计沟通会上,高博特意提到了这一点:“张总,王总,我必须指出,贵公司早期的财务记录确实存在重大缺陷。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其记录的经济活动本身,经过我们核实,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这为后续的审计调整和追溯确认奠定了基础。这几位‘作业本账册’,可以说是‘铁柱’诚信基因最原始的证明。”
铁柱看着那几本已经被翻得更旧的作业本,心中感慨万千。他没想到,当初只是为了“心里踏实”的笨办法,竟然在关键时刻,成了证明他们清白的“证据”。
“高经理,不瞒您说,”铁柱憨厚地笑了笑,“现在看着这些本子,俺都觉得脸红。但也幸亏有它们,让俺时刻记着,不管以后公司做多大,规矩再多,这‘诚实’两个字,不能丢!丢了,就跟这账本一样,糊弄得了别人,糊弄不了自个儿的心。”
审计团队离开后,那几本作业本被王翠花重新仔细包好,郑重地放回了文件柜。它们不再仅仅是账本,更成了“铁柱集团”的一座精神丰碑,提醒着每一个后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创业伊始的那份质朴与诚信。
而经过这番“作业本风波”的洗礼,铁柱和王翠花对财务规范的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推动集团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他们知道,要想走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就必须彻底告别“作业本”时代,拥抱现代化企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