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消失的勤王大军(2 / 2)

一片片荒田被重新开垦出来,嫩绿的秧苗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张冉骑着一匹高贵的军马,巡视着各地的屯田点。

当他他看到田埂上负责维持秩序、协助生产的士兵,看到了田间地头那些虽然疲惫,却满含希望的百姓面孔。

“将军,按此进度,秋收过后,我军粮草便可大部自给,甚至能有余粮接济周边郡县。”

负责屯田事务的文官,满脸兴奋。

张冉点了点头,沉声道:“很好,务必公平!若有军官、胥吏胆敢克扣粮种、农具,或是欺压屯田百姓,一经发现,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是!下官明白!”

屯田政策不仅解决流民安置和军队粮饷问题,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世家门阀对土地和人口的垄断。

大量原本依附于豪强的佃户、隐户,如今变成了直接向大唐纳粮的自耕农或军户。

这使得新唐国的统治基础,直接扎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当然,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漏网的豪强余孽,或是心怀不满的前楚旧吏,暗中煽动破坏,甚至串联小股土匪袭击屯田点。

但在张冉铁腕镇压和东厂、锦衣卫的严密侦缉下,这些零星的抵抗很快就被扑灭。

数月之后,荆州大地已然焕然一新。社会秩序基本稳定,生产迅速恢复,民心逐渐归附。

张冉将荆州的治理情况写成详细奏报,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京城,皇宫。

李浩翻阅着张冉送来的奏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将奏报递给一旁的黄渊、徐良等内阁大臣传阅。

“张将军果然雷厉风行,荆州局面已定,屯田之策初见成效,我心甚慰。”李浩语气轻松。

黄渊仔细看完,抚须赞道:“张将军此举,不仅稳固荆州全境,更为我大唐日后收复其他失地、治理地方提供了范例,抄没豪强之财以充军资,分发土地于流民以安民心,此乃固本培元之良策!”

徐良也点头附和:“更重要的是,此举彻底瓦解了荆州本地豪强势力,使我朝政令得以畅通无阻。

殿下,待荆州秋粮入库,我军后勤无忧,可以解决河州外的党项人了。”

李浩听到徐良的话,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锐利地投向北方河州之地。

朝堂之上,群情激昂。

张冉在荆州的成功,则为新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统治基础。

内外隐患渐除,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王朝,正积蓄着力量,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而在荆州,那些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的百姓,或许并不完全知晓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脚下的土地属于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盼头。

毕竟几百年来,也只有新生的大唐,才会把他们这些老百姓当人看。

而这些手段,都是张冉这些年跟在李浩身边学来的。

既然这些豪强劣绅平日欺压百姓,那就让他们贡献最后一点价值。

一时间

大唐的旗号从当初无人问津,现在逐渐赢得百姓的爱护和拥戴,这就是一个朝代的基础。

“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南方前楚那些藩王,为什么不趁机攻打我们?”李浩望着墙壁上大楚的疆域图,眼里满是疑惑。

按理说

南方那些藩王在得知李浩攻破京城,应该勤王救驾啊!

可李浩已经攻破京城快两个月了。

前楚那些勤王大军,却好像失踪一样,又返回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