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1055章 房地产新规落地:限贷、限借、限地价

第1055章 房地产新规落地:限贷、限借、限地价(2 / 2)

第二天的媒体并不热闹。新华社岭州分社发了一篇冷静短评:《把钱从报表拉回工地》,署名林允儿。开头一段只有两句:“三限不是缩手,是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去拧现场的螺丝。

怕的是不拧,不怕的是出汗。评论区里,一个网名湾南小工的人留言:昨晚工资准点到账,不用再去要脸。” 这句朴素的话,比任何豪言都厚重。

制度落地不靠文件靠碰撞。湾南那位以速度闻名的副市长当晚来省里沟通,语气圆滑,话里藏针:书记,限地价太硬,招商没面子。

李一凡看着他:招商要体面,更要体质。你把地卖给谁都行,但别把孩子的操场卖进去。

他把一叠“站城一体”的现金流表递过去,你在这张表上签字,写上三句话:不兜底、不返佣、不抽屉。 签了,我替你扛压力;不签,换人扛。

副市长的手停在空中,最后咬牙落笔。出门时,他的背影明显轻了半分。不是被压,而是知道了按哪条线走才安全。

政策的温度要从冷规矩里冒出来。三天之后,桂浦一个烂尾盘恢复水电,第一批交付。

李一凡没有事先通知媒体,他穿工地鞋从侧门进去,站在灯光背后看孩子在新家里蹦来蹦去、把“凡星课桌计划”的课桌摆到窗边。

那位年轻母亲低头擦眼泪,抬头时笑得很亮。李一凡没有上前致意,只把那张交楼—水电—学位预审的三联回执看了一眼,转身出去。上一世来不及兑现的“家”,这一世要一户户补回来。

对手不会就此退场。第三周的夜里,境外一只基金抛出关于岭州三限压制民营活力的报告,几家自媒体跟着起哄。林允儿给他发来短讯:“要不要我做一组事实拆解?李一凡回:做,但不吵架。上编号。

第二天,分社推出《三限一周报》:新开工科创 17、交楼 932、工资回执 1.8 万、绿道放款 21。

每一行后面都挂着随机抽取的项目编号与图片。评论区里,有人贴视频:湾南某厂房夜里亮着灯,机器人臂抓起第一套试制件的那一瞬,旁边的年轻人哇了一声。短暂、真切、足以淹没噪音。

阻力也在人心里。广城城投一个中层把限借骂得狠,理由是卡住了手脚。李一凡叫他上来谈,只有三分钟:你要速度,我给;你要护身符,给不了。

这次我们救工程,不救报表;救明天,不救昨天。 觉得难,就把难点写成‘修复清单’,记正分;觉得不服,就去一线抓一条问题上墙,回头我给你一张绿卡。给你选择。”

三天后,这个中层在合规修复榜挂了一条:自揭旧账,纠偏完成。他在备注里写了七个字:“我明白该怎么跑了。”

四九城的回声很快传来。大夏吏部在内部简报上用了八个字:“岭州三限,边跑边改”;央广的一条评论转得很高:把约束写进规则,把温度留在民生。

李一凡不去看转发量,他更关心透明窗后台那根“工程不停”的折线有没有塌角。他给常之朗留了条语音:把三限做成模板,发给四市;每周只盯四个数——交楼、工资、绿道、红卡。

夜色翻过广城江,风带着海腥味顶在窗缝。李一凡合上本子,靠椅背闭了闭眼。重生不是知道明天会怎样,而是知道今天必须把什么按下去。

他想到上一世的一段黯淡:某年某月,夜里十点,他站在一处烂尾盘边,楼里黑得像空洞,远处有人骂脏话。这一世,他要让那栋楼亮起来。

手机屏亮了一下,是林允儿发来的照片:一张黑板,上面粉笔写着四个字——“快、准、硬、暖”。她附了一句:做了一次校园演讲,学生问改革的样子,我就把你的四个字写上去了。

他笑了笑,回了两个字:谢谢。 随手把那四个字又写在桌面便签上,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三角:贷、借、地。笔尖落下的一瞬,他心里像落了一块稳稳的石头。

第二天清晨,透明窗首页挂出《事实清单·三限首周》:交楼 3941 户、工资回执 5.6 万、绿道放款 57、红卡 6。最下方是一张群众代表的签名图,旁边有一句歪歪扭扭却很真诚的话:“看得懂,就能等;看不懂,只会怕。”

李一凡站在屏前,指腹在“看得懂”三个字上轻轻一顿。他知道,灰犀牛不会一夜倒下,但它的脚已经被钉在了地上。而他要做的,是在它还会乱撞的时候,把人护在它的影子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