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桂浦债务压得最重,财政能撑多久?”
“撑多久不是问题,关键是撑出来什么。”
他把笔尖敲在白板上:“从今天起,凡在这三市的重点项目,全部纳入‘三账一单’管理——账目清、责任清、回款清,名单上墙。群众代表进驻监督,每月一次公示。”
常之朗抬头提醒:“书记,媒体若炒作‘岭州托底’,舆论风险会扩散。”
李一凡低声道:“我们托的是风险,不是企业;托的是信心,不是泡沫。”
他抬头,语调提高:“只要账能见,账能对,账能补,谁说托底?那叫托命。”
夜色降临,南湾新区的政务大厅仍亮着灯。财经办的工作人员逐条录入新成立的“金融稳定区数据库”。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编号、资金来源、审计链路。凡星投资的后台自动弹出提示:“已并入母池监管模式”。
在岭海港口,国资平台和港金联动小组的签约仪式悄然完成。现场没有媒体,只有一行小字被打印进备忘录:“资金以实投实建为前提,投向回溯可审。”
李一凡看完签约影像,沉声说:“这是岭州的防线。”
三天后,四九城的经济频道播放简讯:
“岭州自愿试点‘南粤金融稳定区’,以实投带稳金融,以透明促信任,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自发申请金融稳定试点的省份。”
评论区寥寥数语:“岭州,胆子大。”
一位网友回复:“胆子大,是因为账干净。”
那夜,广城江边,李一凡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手里捏着那份传真复印件。
他轻声对常之朗说:“岭州的账,终归要让天下看得懂。只要账在阳光下,风吹不散,雨打不烂。”
窗外的海风吹动厚重的窗帘,桌上的笔在光下闪出一线。
他在纸页上写下六个字:
稳,是最大的勇敢。
这,就是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