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
最后一个环节,李一凡被请作“星城市特区治理机制经验报告”。
没有演讲稿,他缓缓站起,语调平稳:
“我们星城市治理的起点不是顶层设计,而是底层破局。我们从财政入手,是因为一切社会问题背后,终归会落入财政负担。”
“我们从网络舆论着手,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治理空间,已经从广场转移到了屏幕。”
“我们从校园和社区做起,是因为我们相信未来的不稳定,不是来自遥远的地缘,而是来自你身边忽视的那个孩子。”
一番话,让整个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寂。
黄晨光望向他,微微点头:“你的报告,没有一句空话。”
张沛补充:“特区的制度重塑,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复制与衔接的节点。星城市的经验,值得再深入。”
李一凡平静应道:“我们愿意为国家体系的完整与稳定,承担更多责任。”
这番话,并非表态,而是宣告。
散会后,林建国亲自打来电话。
电话那头,声音沉稳:“你的报告我看了,他们在会上提到了你星城市的‘舆情机制’和‘校园治理模式’。你要知道,国家这轮特区整顿不是一次操作,是一场系统性清洗。你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李一凡答:“请政务院放心。”
林建国又道:“下一步,南方区域治理改革的中央协调组,可能会调你出任副组长级别的协调岗,当然,暂时还是虚职,属于挂靠型角色。”
“我明白。”李一凡顿了一下,“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亲自落地部分方案,哪怕不具名。”
林建国沉默片刻,语气难得柔和:“我会帮你争取。”
?
次日清晨,一条不起眼的通稿发布:
“政务院特区治理协调机制办公室成立,挂靠国家发改委与中央网信办,李一凡任协调组成员,兼任大南部地区试点组副组长。”
这是一条高度技术化的通报,没有提及政治实权,也未放入主流媒体首页,但在体制内部,却已经传达出重要信号:
李一凡,正式进入“特区治理中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