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正式成为“政务院特区治理协调机制办公室”成员的通稿,在体制内部如同一枚钉子,钉进了整个南方政治地形图。
从名义上看,这是一个虚职,但真正清楚内部格局的人都明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调研挂职,而是“实质性参与”国家治理战略核心机制的起点。
协调机制的成员名单悄然传至潇湘省委秘书处,在省委书记赵建国面前摊开。
赵建国静静看着文件,眼神幽深。他的身边,是刚从京回潇的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许宏志。
“大夏中央这是铁了心,要把李一凡推出来。”
赵建国语气中没有怒意,反而带着几分耐人寻味的欣赏。
许宏志轻声道:“从星城市主政到省长,短短六年不到,又步入南部协调组。这种节奏……全国产线中也极为罕见。”
赵建国放下文件,端起茶杯,语调不疾不徐:“林家这是打算让他进中枢系统了。咱们要习惯,省政府的大势,已经逐渐转由他把控。”
他望向窗外:“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协同。”
—
此时的李一凡,并没有沉浸在晋升的余热中。
相反,在香江局势依旧错综复杂、区域协调障碍频出的关键节点,他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挂职通知下达后的第三天,他即乘机飞抵南策,正式参加协调组首次封闭会议。
南策,作为大南部战略经济与治理试点城市,其政治属性、经济模式与特区极为相近,是“复制机制”与“政策适配”的天然试验田。
会议地点设在南策市郊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南部区域治理研究基地”。
参与会议的,不仅有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央政法委、网信办、财政部、教育部的官员,还有多位院士级专家学者,甚至包括数名拥有驻港履历的前任中联办幕僚。
李一凡的座位,被安排在第一排左侧。
他不动声色,却心知肚明:这是信任的象征,也是责任的信号。
会议由协调组组长亲自主持,开场并未大张旗鼓,而是直接抛出一道“核心命题”:
“如何在不打破‘一地两制’框架的前提下,实现法律治理、财政规范、舆论生态的有效统一?”
整个会场陷入短暂沉默。
这不是一道政策选择题,而是一道国家战略层级的系统工程题。
轮到李一凡发言时,他缓缓起身,开门见山:
“首先,从现有特区治理的经验看,核心障碍在于制度与治理行为之间的错位。地方行政部门既想落实中央意志,又怕触及本地敏感结构。”
“我们星城市改革经验表明:必须以财政机制为杠杆,撬动区域治理模式。”
“比如我们设立的‘财政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分析某类公共事件的隐性成本,反向调动公安、教育、城管等系统的响应机制。这套模型,是用‘账本’去对接‘治理’,效果立竿见影。”
“我建议,在特区试点‘财政—社会—法治’三合一模型,通过财政拨款权与社会维稳绩效挂钩,形成制度内的硬约束。”
会场中,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司长率先点头:“财政控制确实是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