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追踪功能:这种标记物可能带有特殊气味或化学特性,能被经过训练的犬只或特殊仪器追踪。这意味着,他们从“东亚海事研究所”转移出来的路径,可能并非绝对安全!
2. 身份关联:标记物与那个清洁工(即“樱机关”外围人员)相关联,证实了“樱机关”自始至终都深度参与其中,并且可能掌握着他们不具备的、更隐蔽的追踪技术。
3. 当前风险:虽然他们已经辗转多个地点,标记物的效力可能随时间减弱或因雨水、污垢而干扰,但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敌人很可能一直在利用这种方式,默默地缩小着搜索范围。
这三条坏消息,如同三支从不同方向射来的冷箭,几乎在同一时间命中靶心。网络受损、身份暴露、可能被化学追踪……黛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迅速坍塌的悬崖边缘,四面八方都是窥视的眼睛。
她立刻采取了最极端的应对措施:
1. 彻底净化:她让陈师傅找来石灰和强效消毒水,对仓库夹层、尤其是徐文祖接触过的所有物品和区域,进行了彻底的喷洒和掩盖,以破坏可能残留的化学标记。
2. 切断联络:她命令陈师傅,立即暂停使用所有已知的联络点和渠道,进入更深度的“蛰伏”状态,非生死攸关,绝不主动发出任何信号。
3. 转移准备:她开始秘密准备第二个、连陈师傅也不知道的应急藏身点,并规划了多条紧急撤离路线,随时准备在必要时带着徐文祖再次消失于上海的地下迷宫。
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的重量压在肩头,每一次窗外异常的声响,都让她的神经骤然绷紧。她看着床上依旧昏迷的徐文祖,他苍白的面容在煤油灯下显得无比安详,仿佛外界的惊涛骇浪都与他无关。这份安详,反而更加刺痛了黛的心。她必须守住这最后的堡垒,不仅为了任务,也为了这份沉重的托付。
《诗经·小雅·小旻》有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刻的她,正是这种心境最真实的写照。每一步都必须计算精准,每一次呼吸都需小心翼翼。身份暴露的疑云笼罩之下,信任变得奢侈,每一个细微的动静都可能预示着灭顶之灾。
然而,在这极致的危机中,黛的头脑却异常清醒。敌人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的协同、他们的高效,恰恰说明他们急于求成,或许是因为“鸫鸟”计划受到了某种阻碍,或许是他们内部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既是危险,也可能蕴含着机会。
她重新将目光投向那片《牡丹亭》残页和记录着金融密码的纸条。敌人的步步紧逼,反而让她更加确信,这两样东西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必须尽快找到那本书,破译最后的秘密,化被动为主动。
夜深了,仓库外万籁俱寂,但这寂静却比任何喧嚣都更令人不安。黛吹灭了煤油灯,让自己完全融入黑暗,只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虚空中熠熠生辉,警惕地捕捉着任何一丝风吹草动。身份暴露的疑云并未散去,但她已做好了在风暴眼中继续周旋的准备。这场猫鼠游戏,进入了最残酷、也最考验意志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