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86章 直播开启,百万观众的“朝圣”

第86章 直播开启,百万观众的“朝圣”(1 / 2)

上午十点整,昨夜的雨彻底敛去了最后一丝痕迹,天空被洗得如同一块澄澈透亮的蓝宝石,连一丝云絮都不见。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辉,像融化的碎金般铺满云栖村的青石板路,将整个村落笼罩在一片温暖而明媚的光晕里。

陆砚辞的小院更是清新得沁人心脾——院角的芭蕉叶舒展着宽大的叶片,叶尖悬着的水珠如珍珠般晶莹,阳光一照,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落在青砖地面上,晕开一圈圈淡淡的光斑;墙根下的几株桂花悄然绽放,细碎的米黄色花瓣缀满枝头,微风一吹,清甜的香气便弥漫开来,混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连空气都变得香甜;青砖地面上的积水早已褪去,只在墙角留下几处浅浅的水痕,像是昨夜雨水留下的温柔印记,连风都变得格外轻柔,拂过脸颊时带着山野间特有的清爽。

小院中央,十几台摄像机早已架设完毕,镜头如同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齐刷刷对准了那扇不起眼的木质书房门。这扇门是老松木打造的,表面泛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木纹清晰可见,门把手上缠着一圈褪色的蓝布条——那是陆砚辞多年前亲手缠上的,蓝布是普通的粗棉布,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却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显然是他冬天开门时怕冰手,特意做的小小心思。

而在屏幕的另一端,全球数百万观众早已翘首以盼。大学校园的宿舍里,学生们挤在电脑前,桌上摆着刚买的早餐,眼睛却紧紧盯着屏幕;写字楼的格子间里,上班族悄悄把手机架在电脑旁,手指悬在键盘上,时不时刷新着直播页面;老家的客厅里,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电视前,旁边放着孙辈提前调好的直播频道;甚至连海外的华人社群里,都有人特意调整时差,守在屏幕前,等着见证这场“文娱盛事”。弹幕区提前十分钟就已沸腾,满屏的“倒计时10分钟!”“陆老师快出来!”“我的青春要回来了!”刷屏不断,气氛热烈得如同跨年晚会。

王磊手持话筒,站在镜头最前方。他特意换上了一件熨烫平整的浅灰色西装,平日里总是乱糟糟的头发被发胶仔细固定,露出光洁的额头,可即便如此,仍难掩他的紧张——手心沁出的薄汗浸湿了话筒握柄,喉结不自觉地滚动着,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却比任何时候都充满力量,像是在宣告一场盛大仪式的开启:

“各位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上午好!欢迎来到《归园田居》特别直播现场!今天,我们要带大家走进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书房,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作空间,而是一个藏着十年热爱、装满文娱传奇的‘秘密基地’——这里的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把吉他,都藏着一个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镜头,仿佛能穿透屏幕,与每一位观众对视,声音愈发激昂:“里面住着一位‘特殊山民’——十年前,他是站在文娱圈顶峰的‘三金编剧’,手握无数荣誉,却在最耀眼的时候选择转身;十年间,他隐居山野,与青山绿水为伴,却用一支笔、一把吉他,默默耕耘出半个文娱圈的经典:他以‘山民001’为笔名,写下《爱情公寓》里的欢声笑语,让无数人在合租生活里找到共鸣;绘出《江湖志》里的侠骨柔情,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重归视野;勾勒《青云问道》里的仙侠风骨,让‘情与道’的思辨触动人心。”

“他以‘樵夫’为代号,唱出《青溪谣》的空灵悠扬,让山野间的诗意萦绕耳畔;吟出《逆行者》的铿锵力量,让普通人的坚守被看见。他用两个神秘马甲,为我们构筑了无数个动人的精神家园;他用十年隐居时光,守住了创作最纯粹的初心,没有流量裹挟,没有资本干扰,只有对作品的敬畏与热爱。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推开这扇门,走进他的世界——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期待,欢迎这位‘文娱火种守护者’,陆砚辞先生!”

话音落下的瞬间,现场的工作人员纷纷屏住了呼吸,连摄像机的转动声都变得格外轻微;屏幕前的观众更是握紧了拳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画面,有人甚至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只见镜头缓缓推进,从木门上深浅不一的木纹特写,到门轴轻轻转动时发出的“吱呀”声——那声音带着老物件特有的厚重感,像是在诉说着十年的时光故事,再到门缝里透出的昏黄灯光,暖融融的光线洒在地面上,勾勒出一道温柔的光影轮廓,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门,终于被缓缓推开。

门内,陆砚辞穿着一件简单的浅灰色亚麻衬衫,布料是最普通的棉麻质地,领口随意地敞开两颗扣子,露出线条清晰的锁骨,袖口挽到小臂中段,露出一截线条流畅的手腕,皮肤是常年晒着山间阳光的健康色泽。他正背对着门口,微微弯腰,专注地在书桌前整理着几份散乱的手稿——指尖轻轻捏着稿纸的边缘,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生怕不小心弄皱了纸面;偶尔遇到粘连的稿纸,他会用指甲轻轻挑起一角,慢慢分开,眼神里满是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纸张。阳光透过窗棂上的竹帘,洒在他身上,在地面投下一道修长的影子,连他柔软的头发丝上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画面温柔得如同一幅水墨画。

“陆先生,直播开始了。”王磊放轻了声音,像是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闻声,陆砚辞整理手稿的动作微微一顿,随即缓缓直起身,转过身来面向镜头。他的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平和微笑,没有刻意的妆容,眼角甚至能看到几丝淡淡的细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却丝毫不影响他的温润气质,反而更添了几分成熟的魅力。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像是藏着一汪深潭,又像是映着山间的月光,平静无波,仿佛门外那山呼海啸般的关注、那数百万观众的期待,都与他院内这宁静的清晨毫无不同,他依旧是那个隐居山野的创作者,从容而淡然。

“大家好,我是陆砚辞。”他对着镜头轻轻点头,声音温和得如同山间的清泉,没有丝毫的拘谨与张扬,像是在和多年未见的老友打招呼,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然而,当镜头随着他的身影,缓缓扫过整个书房时,所有屏幕前的观众,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视觉与心灵双重冲击,震撼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手稿!从左到右,从天花板到书桌,几乎整面墙都被一张张、一叠叠的稿纸覆盖,像是一片“文字森林”——最左边是泛黄脆弱的《江湖志·射雕篇》早期人物设定图,纸张边缘已经有些卷曲,甚至能看到几处轻微的破损,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纸上的郭靖、黄蓉形象还带着几分青涩,郭靖的浓眉被画得格外粗重,黄蓉的眼睛则带着一丝灵动,人物旁边用铅笔标注着“郭靖:憨厚中带执着,武功成长线需贴合‘笨鸟先飞’”“黄蓉:聪慧却不狡黠,父女情是重要伏笔”,边缘有被反复修改的痕迹,甚至能看到几滴早已干涸的墨渍,呈不规则的圆形,像是当年不小心滴落在纸上的。

中间区域是《青云问道》的世界观架构图,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细致标注着青云门、鬼王宗、焚香谷的势力范围——青云门用蓝色标注,旁边画着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鬼王宗用紫色标注,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黑心树;焚香谷用红色标注,点缀着几簇燃烧的火焰;图的下方密密麻麻写着各门派的教义与人物关系,“青云门:以‘正道’自居,却有迂腐之处”“鬼王宗:被视为‘魔教’,却藏着对平等的追求”“小凡:游走于正邪之间,是‘人性’的缩影”,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潦草,显然是创作时灵光一闪写下的。

最右边是墨迹犹新的《科幻三部曲》大纲,纸张是刚买的白色稿纸,上面用黑色水笔画着复杂的宇宙星图,标注着“星际联盟总部”“Alpha星球殖民区”“黑洞跃迁通道”等科幻元素,星图旁边还贴着几张剪下来的天文杂志图片——有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照片,有土星环的特写,甚至还有一张火星表面的地貌图,图片背面用铅笔写着“参考此地貌设计外星荒漠场景”,显然是陆砚辞创作时特意收集的参考资料。

手稿下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旧书架,书架是实木打造的,颜色是深沉的棕红色,有些地方的油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原木纹理,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连书架的缝隙里都看不到一丝灰尘。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山民001”所有作品的精装版,从《爱情公寓》剧本集到《江湖志》全八册,再到《青云问道》修订版,每一本书都被精心包裹着米黄色的书皮,书皮是用普通的牛皮纸做的,边缘用胶带仔细固定,显然是为了防止书籍磨损。

更引人注目的是,每一本书的书脊上,都贴着一张小小的浅黄色便签,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密密麻麻写满了陆砚辞的批注——《爱情公寓》剧本集的便签上写着“这段曾小贤和胡一菲的吵架戏,参考了大学时和室友的拌嘴日常,改了五遍才觉得自然”;《江湖志·神雕篇》的便签上写着“杨过的‘孤傲’,其实藏着对‘被认可’的渴望,和当年的我很像”;《青云问道》的便签上写着“碧瑶的‘痴情咒’,不是为了‘虐恋’,而是为了体现‘为爱牺牲’的勇气”,字里行间满是创作时的思考与感悟,像是在和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书架旁边的墙面显眼处,程砚秋赠送的那把“知音”吉他被郑重地悬挂着——琴身是深棕色的桃木,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木纹清晰可见,显然被经常擦拭;琴头处用小刀镌刻的“知音”二字,在镜头的特写之下清晰可见,笔画刚劲有力,是程砚秋特有的字体,笔画间还残留着淡淡的墨痕,是当年程砚秋刻字后,怕字迹不清晰,特意用墨笔描上去的;琴弦是新换的,泛着银色的光泽,没有一丝灰尘,琴箱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白色琴拨,是陆砚辞常用的那一个,边缘已经有些磨损;琴身旁边还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程砚秋和陆砚辞并肩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两人都抱着吉他,程砚秋穿着白色t恤,陆砚辞穿着蓝色衬衫,笑容灿烂得如同当年的阳光,照片的右下角写着“2014年夏,云栖村”,是陆砚辞亲手标注的。

书桌位于书房中央,是一张老式的八仙桌,桌面是厚重的实木,表面被磨得光滑发亮,显然用了很多年。桌面上铺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蓝布是粗棉布材质,边缘有整齐的针脚,是陆砚辞母亲当年亲手缝制的,虽然有些褪色,却干净整洁。桌上放着一支磨得有些秃的毛笔——笔杆是竹制的,表面包着一层浆,笔锋有些散开,却依旧整齐;一方砚台——是普通的端砚,表面有淡淡的包浆,砚池里还残留着一点未干的墨汁;一个装满墨汁的青花瓷瓶——瓶身上画着简单的兰草图案,是村里老匠人烧制的;旁边散乱地放着几份未整理完的手稿,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却带着几分随性,显然是创作时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