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水煮圆子:将砂壶洗净,擦干水分,倒入清水(1200l),开大火烧开(水要足,避免圆子拥挤粘连);水烧开后,转小火,用漏勺将圆子轻轻放入砂壶中(避免圆子直接落入锅中溅起水花);用木勺轻轻推动圆子(防止粘在锅底),煮至圆子浮起(约3分钟,浮起说明圆子已熟,避免煮太久变烂);用漏勺将圆子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1分钟(过凉,圆子更q弹,避免粘连),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3. 熬制羹汤(清甜浓稠的关键,勾芡和加料顺序是重点):
- 煮酒酿底汤:砂壶中留500l煮圆子的水(用原汤更鲜,避免换水),开小火,倒入调好的甜酒酿(连同融化的白砂糖),搅拌均匀(避免酒酿沉底);加入切好的红枣块和泡软的枸杞,煮2分钟(让红枣出味,枸杞不烂);将淀粉放入小碗中,加20l冷水,搅拌成无颗粒的淀粉水(淀粉水要稀,避免勾芡太厚);将淀粉水缓慢倒入砂壶中,边倒边用木勺顺时针搅拌(持续搅拌,防止淀粉结块);煮至羹汤微微沸腾,变得浓稠(约1分钟,浓稠度以能挂在木勺上为准,避免太稀或太稠)。
- 加入圆子:将沥干水分的圆子倒入砂壶中,轻轻搅拌(避免圆子被搅碎),煮1分钟(让圆子裹上羹汤,加热均匀);关火,加入桂花糖,搅拌均匀(桂花糖最后加,避免高温破坏香味)。
4. 盛碗食用(暖身不烫的关键,温碗和搭配是重点):
- 盛碗:将瓷碗提前用温水烫一下(温碗,避免羹汤快速变凉);用木勺将酒酿圆子羹舀入温碗中,每碗舀6-8颗圆子(数量适中,方便食用),表面可再撒少许干桂花(点缀增香,可选)。
- 食用与补救技巧:刚煮好的酒酿圆子羹,呈浅乳白色,飘着红枣的暗红和枸杞的鲜红,闻着有酒酿的甜香和桂花的清香。舀一勺入口,圆子软糯q弹,羹汤清甜浓稠,酒酿的微醺、红枣的绵甜、枸杞的微酸融合在一起,不腻不烫,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特别适合春寒时吃。若羹汤太稀,可再调少许淀粉水,小火煮至浓稠;若羹汤太稠,可加少量热水,搅拌均匀;若圆子粘连,可在煮圆子时多推动几次,或煮好后过凉水。
5. 成品特点:
- 酒酿圆子羹呈浅乳白色,圆子洁白圆润,红枣块暗红饱满,枸杞鲜红透亮,表面浮着点点金黄的桂花。入口先是桂花的清香,接着是酒酿的清甜,圆子软糯不粘牙,羹汤浓稠不糊口,甜度适中,带着淡淡的酒香。林奶奶拿起勺子,慢慢舀了一勺,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就是这个味!跟我年轻时煮的一模一样,糯得很,甜得也刚刚好,我孙女最爱吃这个了……”
三、甜香满巷人捧碗,祖孙相携暖春寒
晚星和谢景渊忙着揉圆子、泡枸杞,林奶奶坐在灶边的小凳上,时不时指点两句:“圆子要搓得匀……酒酿别煮太久,会酸……”砂壶里的羹汤慢慢泛起乳白,酒酿和桂花的香味飘出屋子,引来了不少街坊。
最先来的是张婶,她提着菜篮子,笑着走进来:“林奶奶,您又煮酒酿圆子羹了?这香味,我在菜市场就闻到了!”林奶奶笑着点头,晚星递过去一个温好的瓷碗,盛了半碗羹:“张婶,您尝尝,刚煮好的,还热乎着呢。”张婶接过碗,舀了一勺,连连点头:“糯!甜!这桂花味太正了,比我早上在早点铺买的好吃多了,给我再盛一碗,带回家给孙子当早餐。”
消息传得快,没一会儿,屋子门口就围满了人。开小卖部的刘叔来了,说要多盛两碗,给店里的伙计当点心;上学路过的小姑娘背着书包,踮着脚要了小半碗,说“奶奶煮的羹比妈妈做的甜”;连住在巷头的王爷爷都拄着拐杖来了,笑着说:“前几天还跟老伴说,想吃林奶奶的酒酿圆子羹了,没想到今天就闻到香味了,这口暖等得值!”
林奶奶看着热闹的场面,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慢慢站起身,扶着墙走到桌边,帮着递碗。正忙得热闹,巷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是林奶奶的孙女林晓,她手里拎着个行李箱,走进来就说:“奶奶,我请假回来了,听说您在煮羹,就赶紧过来了。”
林晓看到屋子里围坐的街坊,又看了看奶奶手里的瓷碗,笑着说:“奶奶,您煮的羹还是这么香,我在外地总想念这个味,同事们都问我哪能买到这么好吃的酒酿圆子羹。”林奶奶拉着她的手:“你要是喜欢,奶奶以后常煮,咱们祖孙俩一起煮,你帮我揉圆子,我帮你看火候。”
林晓眼睛亮了:“好啊!奶奶,我明天就跟您学煮羹,以后我放假回来,咱们就煮给街坊们吃,让更多人尝到您的手艺。”说着,就拿起瓷盆,帮着把刚揉好的圆子搓成小球。
春阳渐渐暖了,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砂壶上,映出温暖的光。屋子里的人依然没散,酒酿和桂花的香味混着大家的笑声,飘满了整条老街。林奶奶看着眼前捧着碗的客人,看着忙着搓圆子的孙女,又看了看灶上那只发亮的砂壶,心里暖乎乎的——砂壶不再落灰,老味道有了传承,连曾经担心她的孙女都愿意学煮羹,这春天的甜暖,总算能在老街里一直延续下去。而案上那袋剩下的糯米粉和酒酿,正等着明天被揉成圆子、煮进砂壶里,熬出更软糯的滋味,温暖老街人的春寒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