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糖液完全融化后,加入放凉的红薯泥,继续用木勺搅拌均匀(确保红薯泥与糖液完全融合,无结块);再加入熟糯米糊和橘子皮丝,继续搅拌(约3分钟,直至糖液变得浓稠,能挂在木勺上不掉落)。
- 最后加入炒好的80g白芝麻,快速搅拌均匀(确保白芝麻均匀分布在糖液中,避免结块);搅拌至糖液能抱团、不粘木勺时,关火(此时糖液应呈橙黄色,带着芝麻和橘子皮的香气)。
4. 定型与冷却:
- 方形模具内壁刷一层融化的黄油(薄薄一层即可,确保模具每个角落都刷到),底部铺一张油纸(油纸大小与模具底部一致,方便脱模),再在模具内壁和油纸表面均匀撒一层熟面粉(避免糖体粘连,确保脱模顺利)。
- 将熬好的糖液倒入模具中,用硅胶刮刀轻轻刮平表面(确保糖液均匀分布在模具中,无气泡;若有气泡可用牙签扎破);在糖液表面均匀撒上剩余的20g白芝麻(轻轻按压一下,使芝麻粘在糖液上,避免冷却后脱落)。
- 将模具放在通风阴凉处,自然冷却至室温(约2小时,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防止糖体变质);冷却过程中不要触碰糖体,避免糖体变形(冷却后的糖体应变硬、有弹性,不粘手)。
5. 切块与包装:
- 冷却后的糖体从模具中取出(脱模时可轻轻按压模具边缘,使糖体与模具分离,再将模具倒扣,取出糖体和油纸);撕掉油纸,将糖体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切成2x3的长方形小块(切前在刀身抹一层薄油,避免粘刀;每切一刀擦干净刀面,确保切面平整),每块糖约20g,大小适中,方便手持食用。
- 若短期食用(10天内),将切好的软糖放入陶瓮中,每层之间垫一张油纸(避免粘连,保持糖体软糯),陶瓮盖盖严,放在通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防止糖体变硬或融化)。
- 若长期保存(20天内),将软糖放入密封保鲜盒,每层垫油纸,放入冰箱冷藏;食用前取出,放置5分钟(待糖体恢复软糯口感),再食用,冷藏后糖体更有嚼劲,甜香更浓郁。
- 若作为伴手礼,可将每块软糖用透明糖纸单独包裹(糖纸剪成8x8的正方形,将软糖放在中间,对折后两边向内折成小包裹,露出顶部的白芝麻,美观又方便取用)。
6. 成品特点:
- 软糖呈橙黄色长方形,表面撒着金黄的白芝麻,断面能看见细小的橘子皮丝和芝麻粒,质地软糯有弹性,用手轻轻按压能缓慢回弹,不粘手、不掉渣。入口先是白芝麻的焦香,接着是红薯的清甜,麦芽糖的醇厚在舌尖散开,橘子皮的果香能中和甜腻,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淡淡的芝麻香,完全不齁甜。李奶奶拿起一块,慢慢嚼着:“这糖好!软糯不硌牙,我家孙子肯定爱吃,比镇上买的软糖香多了。”阿砚咬了一口,眼睛亮晶晶的:“晚星姐姐,这糖里有红薯!还有橘子皮!太好吃了,我要给村里的小柱子送几块!”村里的王婶来串门,尝了一块后,拉着晚星的手说:“丫头,这糖香甜,我家孩子总爱含块糖暖手,下次做了,我用鸡蛋换,行不?”这便定名为“李氏红薯芝麻软糖”。
三、薯换甜糖,暖香漫坞
李奶奶捧着刚切好的软糖,指尖沾着点芝麻,“晚星姑娘,这糖我换四十块!给我家孙子带二十块,剩下的给村里的孩子们分些,让大家冬天都能暖暖身子。”她从竹篮里拿出最后一个红薯,递给晚星:“这红薯是最甜的,你们留着煮粥吃,比白米香。”
晚星接过红薯,摸了摸还带着余温:“李奶奶太客气了,这红薯比什么都珍贵。”她用油纸将四十块软糖分别包好(油纸剪成10x10的正方形,将糖放在中间,对折后两边向内折成小包裹,露出顶部的白芝麻,干净又方便取用),分成四摞,用麻绳系好递给李奶奶,“您带回去,若不够了,随时来取,我们多做些存着。”
李奶奶接过糖摞,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里,又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些晒干的山楂片:“这山楂片是后山摘的,晒干后能泡水,也能添进糖里,下次做糖时试试,能解腻。”阿砚凑过来,指着布包里的山楂片:“李奶奶,山楂能做山楂糖吗?我想画给小师妹看!”李奶奶笑着点头:“当然能,下次我们一起做。”
谢景渊则走进灶房,烧了壶山泉水,泡了两杯姜茶,端出来放在石桌上:“李奶奶,尝尝这姜茶,配着软糖正好暖身。”姜茶呈浅褐色,喝一口辛辣回甘,与软糖的甜香相得益彰。李奶奶喝着茶,吃着糖,笑道:“这姜茶配这糖,真是绝了!我家孙子要是知道这糖是用红薯做的,肯定更爱吃。”
正说着,院外传来村里小柱子的声音:“晚星姐姐,在家吗?”小柱子背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些野栗子,“听说李奶奶来换糖,我也想换些,这栗子给你们做糖用。”晚星笑着拿出两块软糖递给小柱子:“小柱子,这糖你拿回去,栗子你留着,下次做糖还得用你的栗子呢。”小柱子不肯,硬是把栗子留下,拿着糖高高兴兴地跑了。
上午的阳光渐渐变得温暖,院中的陶瓮里,已经装了三十几块软糖,芝麻的焦香混着糖的甜香,飘得很远。阿砚坐在石凳上,拿着画夹画软糖,画纸上,竹篮里装着糖,石桌上放着姜茶,李奶奶正笑着喝茶,“晚星姐姐,我要把这画送给村里的孩子们,让他们也看看这好吃的糖!”
谢景渊则在木案上搅拌新的红薯泥,准备多做些软糖存着,“孙先生说,这糖不仅孩子爱吃,老人吃了也能补脾胃,下次多做些,给村里的老人们分些。”晚星点头,拿起一块软糖,咬了一口,软糯的糖体在口中化开,红薯的清甜与芝麻的焦香交织,舒服得很。
午后,李奶奶要回村了,挎着装满软糖的竹篮,手里拄着拐杖,脚步轻快地走在小路上,竹篮里的糖香混着红薯的香,暖了一路。阿砚追出院外,挥着小手:“李奶奶,下次来教我做山楂糖!”李奶奶回头挥手:“好,下次一定来!”
晚星和谢景渊站在院门口,看着李奶奶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石桌上还放着那杯没喝完的姜茶,茶香袅袅。院中的陶瓮里,软糖还在散发着香甜的香气,等着下次与山楂相遇,酿成新的酸甜滋味。而阿砚的画夹里,新的一页已经画好了山楂糖的草稿,只等着下次做糖时,添上真实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