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塑形与预处理:
- 长方形模具内壁均匀刷一层食用油(防粘,方便脱模),将醒发好的面团放入模具中,用手掌轻轻按压,使其均匀填满模具,厚度约1.8(表面用刮刀刮平,确保平整美观)。
- 用刀在面团表面切出24等份(提前切好,方便蒸好后直接取用),每块中央用手指轻轻按压一个小坑,放入半颗完整的山核桃仁(增加颜值与坚果香)。
- 模具底部铺一层林墨送的宣纸(宣纸提前浸湿,拧干水分,防粘效果更佳,也能吸附多余水汽)。
4. 蒸制与定型:
- 蒸锅提前加水烧开,待水沸腾后,将模具放入蒸锅中层,盖上锅盖,转中火蒸30分钟(蒸制18分钟时,可揭开锅盖观察,若表面凝固,用筷子插入糕体中心,拔出后无湿粉带出,说明已熟)。
- 蒸好后关火,不要立即开盖,焖7分钟(避免温差过大导致糕体回缩、变硬),随后取出模具,放在冷却架上晾凉至室温(热食时偏软,酸甜味较浓;晾凉后口感扎实,甘润味更突出)。
5. 脱模与装饰:
- 待糕体完全晾凉后,用刀沿模具边缘划一圈,轻轻将糕体完整取出(若粘模具,可稍等2分钟再脱模,利用宣纸的吸附性轻松取下)。
- 每块糕表面刷一层薄薄的蜂蜜(增加光泽与温润甜感),撒上少许核桃粉(提升香气与颜值),点缀一根泡软的玉竹丝(直观展现食材,增添精致感)。
6. 成品特点:
- 糕体呈淡红色,表面泛着蜂蜜的光泽,点缀着雪白的核桃与翠绿的玉竹丝,入口先是山楂的清新酸甜,接着是玉竹的甘润缓缓化开,中和了酸味,随后核桃的坚果香在舌尖散开,甘草的微甜与面粉的扎实、糯米的软糯交织,最后咽下去,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甘香,解腻又开胃,毫无涩味。
- 林墨拿起一块,小口品嚼,眼中露出惊喜:“这糕酸甜得宜,不涩不腻,伏案作画时吃一块,胃口都开了!”王大山恰好扛着柴路过,进来尝了一块,笑道:“这糕比枣泥糕更解乏,砍柴累了吃一块,浑身都轻快了!”张掌柜赶来时,尝了一块,当即拍板:“姑娘,这糕酒楼每日要六十块!宴席上配着红烧肉上,客人定能多吃两碗饭!”这便定名为“晚星玉竹山楂核桃糕”。
三、甜糕换画轴,酸甜漫山乡
林墨见糕体合心意,便将手中的山坞秋景图卷好,递给晚星:“姑娘,这幅画送你,挂在院中,也能添些秋意。”晚星笑着收下,展开画轴,只见画中山坞层林尽染,自家小院的槐树下,仿佛正飘着点心的香气,栩栩如生。她装了八块山楂核桃糕,用林墨送的宣纸包好,卷成小巧的纸筒,递给林墨:“林先生,这点心您带回去,作画累了吃,不够了再来换。”
林墨接过纸筒,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又从包里取出几支新磨的墨:“姑娘,这墨是我亲手磨的,写字画画都好用,你记录配方时也能用上。”说罢,便提着布包,抱着画轴,脚步轻快地离去,长衫飘动,带着糕体的酸甜香,漫向镇上的画坊。
陈禾帮着把给张掌柜的糕体装进桃木盒(王大山送的),又从药篓里取出一小包晒干的沙参:“晚星姑娘,这沙参能养阴清肺,下次来我带些新鲜的,你再做些沙参糕,先生说秋日吃沙参,比玉竹更养肺,适合配着梨肉做。”晚星接过沙参,点头应下:“好啊,下次用沙参配着秋梨,做些更温润的甜糕,给苏绣娘熬夜时润嗓子。”
周桂兰牵着小石头赶来时,小石头看到红色的糕体,立刻扑过来:“姨姨,红糕糕!”晚星笑着递给他一块,小石头咬下一口,眯着眼睛道:“甜丝丝,酸溜溜,好吃!”周桂兰也尝了一块,连连点头:“这糕不刺激,娃吃着开胃,比镇上的糖葫芦还软和。”晚星装了六块糕,用宣纸包好,递给周桂兰:“周嬷,这点心您带回去,小石头饿了就吃,能当饭垫。”
午后的秋阳格外温暖,晚星将林墨送的秋景图挂在院中的槐树上,画中山坞与眼前的景致相映成趣。谢景渊则在灶房煮起了玉竹山楂茶,放入两勺冰糖,煮得茶汤澄红,盛在粗瓷碗里,温温的喝一口,酸甜又润喉。
晚星坐在画轴下,翻看着林墨送的宣纸,指尖拂过细腻的纸面,忽然觉得,这山坞的日子,就像这山楂核桃糕一般,藏着酸甜的鲜活、草木的温润,还有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心意——画里的秋景,纸上的甜糕,木盒里的点心,都成了秋日里最踏实的温暖。
夕阳西下时,张掌柜的伙计来取糕体,提着装满山楂核桃糕的桃木盒,脚步轻快地往镇上走去。晚星与谢景渊坐在槐树下,喝着玉竹山楂茶,聊着明日要做的沙参秋梨糕,槐树叶在风中轻轻晃动,带着山楂的酸甜与玉竹的甘香,渐渐融进这秋意浓浓的夜色里。山坞的风,又将这酸甜的香气吹向画坊、吹向山林、吹向酒楼,送到每一个需要解腻开胃的人身边,让这份秋日的鲜活,温暖了整个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