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入绿豆沙,转中火快速翻炒(防止粘锅底),加入盐、蜂蜜与冰糖甘草水,继续翻炒5分钟(让水分蒸发,沙体变得黏稠,能捏成团不散)。
- 最后放入焯水后的蒲公英段,翻炒1分钟(确保蒲公英均匀分布在沙中),关火,将绿豆沙盛出,晾凉至室温(热沙易粘手,晾凉后便于塑形)。
3. 制作糕体与定型:
- 糯米粉放入碗中,加入20l清水,搅拌成细腻的粉浆(无干粉颗粒);锅中烧开水,将粉浆放入蒸锅,大火蒸5分钟(蒸成透明的糯米糊,增加粘合度),取出晾凉。
- 将晾凉的糯米糊倒入绿豆沙中,用手揉匀(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粘手),揉成光滑有弹性的面团(硬度类似耳垂,太软易粘模具,太硬口感扎实)。
- 将面团放入铺好荷叶的玻璃模具中,用手掌轻轻按压,使其均匀填满模具,厚度约2(表面尽量平整,可用刮刀辅助刮平);用刀在糕体表面切出16等份(提前切好,方便脱模后直接取用),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冷藏后口感更紧实,凉润不粘牙)。
4. 脱模与包裹:
- 冷藏后取出模具,用刀沿模具边缘划一圈,将糕体完整取出,放在铺有荷叶的案板上。
- 按提前切好的纹路,将糕体分成16块正方形小块(每块约4见方),取一块凉糕,用剪好的荷叶小块包裹底部(荷叶能防粘,还能增加清香,方便手持)。
5. 成品特点:
- 糕体呈淡绿色,表面附着荷叶的纹路,切开后能看到蒲公英的翠绿碎段,入口先是荷叶的清香,接着是绿豆沙的绵密清甜,随后蒲公英的清苦缓缓浮现,中和了甜腻,冰糖甘草水的温润在舌尖散开,最后是糯米的软糯收尾,凉润不冰牙,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草本香。
- 赵老六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顿时眼睛一亮:“这凉糕好!不甜不腻,还带着凉劲,比我婆娘煮的绿豆汤还解渴,推着车走山路,揣两块在怀里,比啥都强!”陈禾也尝了一块,点头道:“蒲公英的苦味去得正好,清热又不刺激肠胃,采药时放在药篓里,饿了吃一块,浑身都凉快。”张掌柜的随从赶来时,尝了一块,当即道:“姑娘,这凉糕我们酒楼要四十块!午后客人喝着茶,配着这凉糕,定能解乏!”这便定名为“晚星蒲公英绿豆凉糕”。
三、凉糕换杂货,清味传山路
赵老六见凉糕合心意,便从独轮车上取下一个布包,递给晚星:“姑娘,这里面有两卷细棉线、一包绣花针,还有两个新做的竹编食盒,防潮又轻便,你装点心正好。”晚星笑着收下,装了八块凉糕用油纸包好,放进竹编食盒里,递给赵老六:“赵叔,这点心您带在路上吃,不够了再来换。”
赵老六接过食盒,塞进独轮车的夹层里,又提起车上的陶瓮:“姑娘,这冰糖甘草水还剩大半瓮,你留着,下次做点心还能添进去。”说罢,便推着独轮车,“叮铃铃”的铜铃声渐渐远去,车辙印在山道上,带着凉糕的清甜味,漫向山外的村落。
陈禾帮着把给张掌柜的凉糕装进荷叶篮,又从药篓里取出一小包晒干的莲子:“晚星姑娘,这莲子能养心安神,下次来我带些新鲜的,你再做些莲子糕,先生说夏天吃莲子好。”晚星接过莲子,点头应下:“好啊,下次用莲子配着百合,做些更温润的甜糕。”
周桂兰牵着小石头赶来时,凉糕刚从冰箱取出,小石头看到荷叶包裹的凉糕,眼睛立刻亮了:“姨姨,是绿糕糕!”晚星笑着递给他一块,小石头咬下一口,含糊道:“凉丝丝的,不苦!”周桂兰也尝了一块,连连点头:“这糕凉润不冰,娃吃着不伤肠胃,比镇上的冰酪强多了。”晚星装了五块凉糕放进油纸袋,递给周桂兰:“周嬷,这点心您带回去,放冰箱里,能吃好几天。”
午后的暑气渐浓,晚星将剩余的凉糕用荷叶包好,放进陶瓮,再埋进院角的井水缸里——这是山坞的老办法,井水冰凉,能代替冰箱,让凉糕保持凉润口感。谢景渊则在灶房煮起了蒲公英绿豆汤,放入两勺冰糖,煮得汤色碧绿,盛在粗瓷碗里,放入井水缸冰镇,喝一口,清苦中带着甜润,驱散了满身暑气。
晚星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谢景渊端来两碗冰镇绿豆汤,忽然觉得,这夏日的日子,就像这凉糕一般,凉润清甜,藏着蒲公英的韧与绿豆的绵。山坞的风又吹来了,带着荷叶的清香与凉糕的甜意,掠过院中的竹席,漫向山道,漫向镇上的酒楼,也漫向货郎赵老六的独轮车,将这份夏日的清润,送到了每一个在暑气中奔波的人身边。
夕阳西下时,井水缸里的凉糕还透着冰凉的气息,晚星将其取出,与陈禾带来的荷叶一起放进陶瓮。谢景渊在院中生起炭火,准备烤些山芋,晚风里,除了荷叶香与凉糕甜,又多了几分山芋的焦香。两人坐在老槐树下,喝着冰镇绿豆汤,聊着明日要做的莲子百合糕,身影在夕阳的余晖里,渐渐与这山坞的夏日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