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燥漫山坞,麦冬梨枣香渐浓
秋意愈深,山坞的风里添了几分干爽,吹得槐树叶簌簌作响,落下几片浅黄的叶瓣。陈晚星一早便在院中的竹架上铺开陈禾送来的干麦冬——颗粒饱满,呈淡褐黄色,凑近能闻到清润的草木香,泡在粗瓷碗里,水色渐渐变得澄澈,带着淡淡的甘味。木桌上,谢景渊刚从山坞李婶家换来的梨干堆成小堆,是夏日里晒透的酥梨,果肉呈琥珀色,捏一块放进嘴里,甜润中带着微酸;旁边的陶罐里,装着周桂兰新熬的枣泥,比上次更稠厚,开盖便有浓郁的枣香漫出,混着麦冬的清润、梨干的甜香,成了小院清晨的暖调底色。
“晚星,今日要做麦冬梨干糕吧?麦冬都泡软了,梨干我去切碎,枣泥也温好了。”谢景渊从灶房出来,手里提着一块刚刨好的桃木案板,“昨日赵老六送来的山核桃,我砸了些肉,磨成粉,添进点心里能增香,还能让口感更扎实。”
晚星正将泡软的麦冬捞出沥干,闻言点头:“是啊,陈禾说麦冬能润肺,配着梨干、枣泥,做些清润又暖身的糕,既适合采药人秋日防燥,也能给苏绣娘当熬夜点心。对了,张掌柜派人来说,酒楼客人吃了栗泥糕,又盼着些带果干的甜糕,配着热茶吃正好。”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伴着木头碰撞的闷响。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站在篱笆外,肩上扛着一捆晒干的杉木,手里提着个布包,脸上沾着些许木屑,额角沁着汗珠——是山坞里的樵夫王大山。他放下杉木,擦了擦汗,声音洪亮:“晚星姑娘,谢小哥!我是山坞砍柴的王大山,前几日听刘春桃说,姑娘做的点心清润不燥,还顶饿。我这几日上山砍柴,秋燥得很,总咳嗽,想着用些木料换几块糕,也好路上吃,润润喉咙。”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块打磨光滑的桃木小盒,“这是我闲时刨的木盒,防潮又结实,姑娘装点心正好,比竹盒更耐用。”
晚星刚捏起一颗麦冬,闻言看向王大山手里的桃木盒,又看了看桌上的梨干、枣泥与麦冬,心里有了主意。恰在此时,陈禾背着药篓走来,篓子里除了草药,还放着一小袋晒干的陈皮:“晚星姑娘,谢大哥!今日的麦冬够不够?我还带了些陈皮,能中和梨干的酸,让糕体更温润。”他看到王大山,笑着打招呼:“王叔,您也来换点心呀?”
王大山咧嘴一笑,露出憨厚的笑容:“是啊,陈小子,就盼着姑娘的点心润润嗓子。”晚星将麦冬放进碗里,笑着道:“王叔,陈禾,今日正好做麦冬梨干枣泥糕,你们留下尝尝,合口了再换。”
二、麦冬梨干枣泥糕·清润防燥款
- 适配场景:药童秋日采药防燥、樵夫劳作润喉、酒楼茶点配茶,常温可存6天,冷藏可存12天,口感扎实绵密,麦冬的清润、梨干的酸甜与枣泥的醇厚交织,陈皮的香气中和甜腻,既适合山野劳作时润肺防燥,也能作为绣娘熬夜点心、酒楼茶歇小食,温和不刺激,秋燥时节吃最宜。
- 基础原料:
- 主料:干麦冬20g(提前用温水泡40分钟,泡至柔软,保留清润味)、干梨干80g(夏日酥梨晒制,提前用温水泡10分钟,泡软后沥干)、周桂兰的新熬枣泥60g(无添加糖,枣香浓郁)、陈禾带来的干陈皮15g(泡软去白瓤,切碎,增加果香)、谢景渊磨的山核桃粉30g(增加坚果香与口感层次)、中筋面粉150g(提供基础口感,不易散)、糯米粉80g(增加软糯,避免过硬)
- 辅料:野蜂蜜25g(赵老六新送的,温润甜润)、冰糖20g(砸碎成末,辅助提甜)、盐1g(平衡甜味,激发食材本味)、清水60l(调节面团湿度)、食用油10l(刷模具防粘)、圆形小模具5个(直径8,用于塑形)、蒸锅1个、料理机(用于打碎梨干)
- 关键步骤:
1. 处理核心食材:
- 泡软的麦冬捞出,用刀切成0.5长的小段(保留颗粒感,吃时能尝到麦冬的清润);泡软的梨干挤干水分,放入料理机,加入10l清水,打成细腻的梨干泥(保留少许果肉纤维,增加口感),盛出备用。
- 干陈皮用温水泡15分钟(泡至柔软,刮去内侧白瓤,避免苦涩),切成细丁;山核桃粉过筛,去除粗渣(确保口感细腻,不硌牙)。
- 枣泥若偏干,加入10l温水,用勺子压匀(确保无颗粒,与其他食材融合更均匀)。
2. 调制面团:
- 中筋面粉、糯米粉、山核桃粉放入大碗中,加入冰糖末、盐,用筷子搅拌均匀(提前拌匀,避免蒸制后出现结块)。
- 分多次加入清水、野蜂蜜,边加边用手揉面,同时加入梨干泥、枣泥,揉至面团初步成型。
- 放入麦冬段、陈皮丁,继续揉至完全融合,形成光滑不粘手的面团(硬度类似馒头面,太软易粘模具,太硬口感干硬),盖上湿布醒发25分钟(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口感更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