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晾凉的糯米糊倒入莲子泥中,用手揉匀(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粘手),再加入栗泥、百合块,继续揉至完全融合,形成光滑有弹性的面团(硬度类似软耳垂,太软易粘手,太硬口感干硬)。
- 最后加入沥干的干桂花,轻轻揉匀(避免过度揉搓,防止桂花碎烂,失去香气)。
3. 塑形与蒸制:
- 方形蒸盘内壁铺好苏绣娘的细棉布(棉布提前浸湿,拧干水分,防粘效果更佳),将揉好的面团放入蒸盘中,用手掌轻轻按压,使其均匀填满蒸盘,厚度约2(表面用刮刀刮平,确保平整美观)。
- 用刀在糕体表面切出20等份(提前切好,方便蒸好后直接取用),每块中央用手指轻轻按压一个小坑,放入少许干桂花点缀(增加颜值与香气)。
- 蒸锅提前加水烧开,将蒸盘放入蒸锅中层,盖上锅盖,转中火蒸25分钟(蒸制15分钟时,可揭开锅盖观察,若表面凝固,用筷子插入糕体中心,拔出后无湿粉带出,说明已熟)。
- 蒸好后关火,不要立即开盖,焖5分钟(避免温差过大导致糕体回缩),随后取出蒸盘,放在冷却架上晾凉至室温(热食时偏软,晾凉后口感绵密,香气更浓郁)。
4. 脱模与分装:
- 待糕体完全晾凉后,提起棉布的四角,将糕体完整取出,放在案板上。
- 按提前切好的纹路,将糕体分成20块正方形小块(每块约4.5见方),每块糕上都能看到百合的雪白、板栗的金黄与桂花的浅黄,色彩温润。
5. 成品特点:
- 糕体呈淡乳黄色,表面点缀着金黄的桂花,入口先是桂花的清甜香气,接着是莲子泥的绵密清润,随后板栗的醇厚甜香在舌尖散开,百合的脆嫩颗粒增添口感层次,最后是糯米的软糯收尾,黄油的香气若隐若现,不甜不腻,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带着草木的温和气息。
- 苏绣娘拿起一块,小口咬下,眼睛顿时亮了:“这糕真好!甜得温润,还不粘牙,夜里绣活儿累了吃一块,提神又不烧心。”陈禾也尝了一块,点头道:“莲子百合去了秋燥,板栗暖身,采药时揣两块,爬山也有力气,比凉糕更适合秋日。”张掌柜赶来时,尝了一块,当即拍板:“姑娘,这糕酒楼每日要六十块!宴席收尾时上,客人定喜欢,比甜汤更方便取食!”这便定名为“晚星莲子百合栗泥糕”。
三、甜糕换绣物,温香漫山乡
苏绣娘见糕体合心意,便从绣篮里取出两卷细棉线、一包绣花针,还有那块绣着桃李花的绣布,递给晚星:“姑娘,这些你收下,线是上好的桑蚕丝,针是细钢针,绣布能当桌布,也能包点心,比棉布更雅致。”晚星笑着收下,装了十块栗泥糕,用苏绣娘送的绣布包好,递给苏绣娘:“苏婶,这点心您带回去,夜里绣活儿累了吃,不够了再来换。”
苏绣娘接过绣布包,小心翼翼地放进绣篮,又从篮底取出一小盒蜂蜡:“姑娘,这是我熬的蜂蜡,抹在棉线上绣活儿顺滑,你做点心时也能添一点,增香还能防腐。”说罢,便提着绣篮,脚步轻快地离去,布裙飘动,带着糕体的温香,漫向镇上的绣坊。
陈禾帮着把给张掌柜的栗泥糕装进竹编食盒(赵老六刚送来的新食盒),又从药篓里取出一小包晒干的麦冬:“晚星姑娘,这麦冬能滋阴润肺,下次来我带些新鲜的,你再做些麦冬糕,先生说秋日吃麦冬,能防燥咳。”晚星接过麦冬,点头应下:“好啊,下次用麦冬配着梨干,做些更清润的甜糕,适合秋日吃。”
赵老六推着独轮车赶来时,车上装着四个新做的竹编食盒,还有一小袋山核桃:“晚星姑娘,食盒送来了!这山核桃是山坞里摘的,砸了肉能添进点心里,香得很。”晚星笑着递给他八块栗泥糕:“赵叔,这点心您带在路上吃,秋日走山路,暖身又顶饿。”赵老六接过糕体,塞进食盒夹层,又提起车上的一小罐野蜂蜜:“姑娘,这蜜是新采的,比上次的更稠,做点心添一点,甜得更醇。”
午后的阳光透过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晚星将剩余的栗泥糕用苏绣娘送的棉布包好,放进陶瓮,再撒上一层干桂花防潮。谢景渊则在灶房煮起了莲子百合茶,放入两勺野蜂蜜,煮得茶汤澄黄,盛在粗瓷碗里,温温的喝一口,清润又暖身。
晚星坐在槐树下,翻看着苏绣娘送的绣布,上面的桃李花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花香。谢景渊端来两碗莲子百合茶,递给晚星一碗,笑着道:“秋日的点心,就该这般温润,像这茶一样,暖到心里。”晚星点头,喝着热茶,看着院中的竹筛上晾晒的麦冬,忽然觉得,这山坞的日子,就像这栗泥糕一般,藏着草木的清、坚果的醇,还有人与人之间交换的温柔,在渐凉的秋日里,愈发温暖。
夕阳西下时,张掌柜的伙计来取糕体,提着装满栗泥糕的竹编食盒,脚步轻快地往镇上走去。晚星与谢景渊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喝着热茶,聊着明日要做的麦冬梨干糕,槐树叶在风中轻轻晃动,带着桂花的香气与糕体的温香,渐渐融进这秋意渐浓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