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闻言顿悟:既无他意,便不可错失良机。若能结交这位诸侯,对孙策日后北上大有助益。
谋士的远虑令他当即决断——方才的戒备恐已生嫌隙,若不及时挽回,他日疆场相逢必生祸患。
\"先生且慢!\"
周瑜跨前拦住刘苍的去路。
刘苍稍作停顿,唇边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这正是他想要的反应。
他早料定周瑜不会轻易放他离去。
不过,他仍故作不解:\"既然公瑾与子敬已无待客之意,刘某何必在此久留?\"
\"先生恕罪。\"周瑜快步上前,躬身长揖,\"方才乍闻先生名讳,一时失态,还望见谅。\"
这位江东谋士确实机敏过人。
他刻意以\"先生\"相称,而非\"将军\",不动声色地将刘苍定位为精通音律的雅士。
刘苍淡然一笑:\"初次听闻刘某之名,公瑾有所疑虑实属正常。\"
\"先生见谅。\"周瑜顺势接口,\"先生既至江东,我等自当盛情相待。更何况先生在音律上的造诣令人叹服,必当奉为上宾。\"
这一声声\"先生\"说得殷勤,分明是以文士之礼相待,意在结交。
\"上宾就不必了。\"刘苍摆手笑道,\"只要公瑾不再杯弓蛇影便好。\"
周瑜眼底闪过一丝异色。
这句话让他意识到,方才的失态已被对方看在眼里。
他略作思忖,转而又展颜道:\"已近午时,先生可愿同席用膳?\"
\"也好。\"刘苍颔首应允。
他心知肚明,周瑜必会将自己的消息呈报孙策。留在此处,正合他意。
\"先生请。\"周瑜侧身引路,对管家吩咐道:\"备膳。\"
管家领命退下。
周瑜在前引路,刘苍随后而行。那具绕梁琴早已在佯装离去时收起。二人穿过回廊,来到宴客厅。
(周瑜吩咐仆人道:\"备些好酒,今日我要与先生痛饮方休。\"
仆人们连忙去张罗。
刘苍、周瑜、鲁肃三人依次入席。
厅内只有几名侍从候立,再无闲杂人等。
周瑜含笑对刘苍道:\"先生琴艺超绝,实在令公瑾钦佩。不知可否讨教一二?\"
这话既是客套,却也暗含真心。周瑜本就是风雅之士,对音律颇有研究,自然渴望更上层楼。
刘苍摆手笑道:\"讨教不敢当,互相切磋罢了。\"
鲁肃朗声笑道:\"二位皆是音律大家,倒是我该向你们请教才是。\"
刘苍闻言莞尔。
三人言笑晏晏,席间只谈琴瑟笙箫,对天下大势却讳莫如深。刘苍的音律见解令周瑜二人频频赞叹,宴席间其乐融融。
此时管家已悄然退至书房,展纸研墨挥毫疾书:\"刘苍现于府中\",末了附上周瑜府邸名号。随着一声鸽哨,信鸽扑棱棱落在窗棂。
这信鸽乃孙策特训,专用于紧急传讯。如今孙策驻军豫章,倒不必担心信使遭劫。待白羽掠空而去,管家整了整衣冠,不动声色地返回宴厅。
他本是孙策精心挑选的能吏,见刘苍登门便早做准备。周瑜刻意支开他,正是给这个心照不宣的报信机会。
(豫章城,一座华美的宅院内。
一只信鸽振翅飞入,稳稳落在一位青年肩头。此人眉目英挺,气度不凡,正是江东之主孙策。
“嗯?”孙策目光微动,瞥见信鸽足上小小的“周”字印记,神色骤然一凝。
周瑜的信鸽?二人同处豫章,相距不远,何须飞鸽传书?莫非常瑾遇上了麻烦?他迅速解下鸽腿上的信笺。
此时,身旁传来轻盈的脚步声。一名灵动的少女踮起脚尖,好奇张望:“兄长,在看什么?”
少女明眸皓齿,正是孙策之妹孙尚香,如今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公瑾的信。”孙策随口应道,却难掩眉间忧色。这般反常的传信方式,令他心中隐隐不安。
“咦?”孙尚香眨了眨眼,“公瑾哥哥与兄长相距不远,为何要用信鸽?”她凑近两步,试图一同查看信笺内容。
“正因如此,我才格外担忧。”孙策沉声说着,将信纸压低几分。
薄纸展开,寥寥数字跃入眼帘:
**“刘苍至,现于府中。”**
“刘苍?!”孙策瞳孔骤缩,脱口惊呼。他紧锁眉头喃喃自语:“他为何会来此地?”
跨越千山万水,横渡江河而至,绝无可能是偶然游历!
“那个平定大漠、驱逐外敌的刘苍?”孙尚香眼眸一亮,“传闻中他是当世豪杰,兄长向来敬重英雄,怎反露愁容?”
“你呀……”孙策望着妹妹天真神情,只得苦笑摇头。
刘苍这位妹妹啊,终究年轻气盛,不知分寸。
刘苍乃当世豪杰?确实如此,放眼天下诸侯,无人能出其右。
若只是寻常英豪,孙策定当以礼相待。
但刘苍不同!他是一路枭雄!乱世之中,群雄各怀异志,多少人都想逐鹿中原。
更别提刘苍还是汉室血脉!如此种种,他与孙策之间,注定势不两立。
孙策如何能欢喜得起来?他瞧了孙尚香一眼,故作轻松道:“走吧,去见见这位…大人物。”
即便前途未卜,孙策也不愿家人为他忧心。
况且传闻中,刘苍确实仁义待人。
若双方并非敌对,彼此结交,倒是一桩美事。
“好,咱们快去!”孙尚香眼睛一亮,迫不及待道。
以往遇事,孙策总带着孙权前去,极少让孙尚香同行。
说是要栽培孙权。
如今终于轮到她,孙尚香自是满心欢喜。
“你这丫头!”孙策宠溺地戳了戳妹妹的额头。
他怎会看不出妹妹对素昧平生的刘苍格外好奇?
也罢,遂了她的愿。
顺道,也探探刘苍的虚实!
孙策领着孙尚香出门,吩咐下人备好车马,直奔周瑜府邸。
周瑜府上。
宴席正酣。
几轮酒水下肚,席间气氛愈发热络。
周瑜终于按捺不住:“先生,那绕梁琴如今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