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1 / 2)

“没想到贤弟韬光养晦,竟有如此谋略!”

“为兄能得你这等贤弟相助,何愁不能击溃刘备,收复江东!”

陆逊并未露出得意之色,反倒谦逊回应:

“兄长过誉了,愚弟实不敢当。”

“此计不过偶得灵感,成与不成尚未可知,还望兄长审慎考量。”

孙权转而看向吕蒙,问道:

“子明,依你之见,此计胜算几何?”

吕蒙的目光在陆逊身上再三流连,眼神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复杂。

这位年轻的陆家子弟,竟带给他如此惊人的意外。

此计之精妙,谋略之深远,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看到孙权对陆逊赞不绝口、如获至宝的模样,吕蒙心底隐约泛起一丝危机。

“陆伯言……藏得可真深,当真是人不可貌相。”

“以他的家世,再加上主公义弟的身份,假以时日,恐怕我的位置……”

心念电转间,他眼中闪过一抹警惕。

即便心有不甘,他也不得不承认——陆逊的计策确实绝妙,是当前扭转战局的唯一契机。

沉思片刻,吕蒙低头抱拳:

“主公,伯言之计确实神妙。”

“秦牧虽然足智多谋,但未必能看穿此计。”

“末将认为,此计可行!”

孙权喜形于色,连连点头:

“好!既然子明都觉得可行,那必然万无一失!”

“伯言,为兄就依你之——”

话未说完,吕蒙立即上前一步,沉声道:

“主公,末将愿亲率大军执行此计!”

“纵然不能诛杀刘备,也必使其元气大伤!”

献计之功已被陆逊独占,若再让他领兵出战,一旦大破刘备,岂不是全功尽归一人之手?

到那时,以陆逊的威望,若孙权顺势将兵权交予他,自己这个大都督岂非形同虚设?

正因如此,吕蒙才要抢先请战。

拿不到献策之功,至少也要分得战功!

孙权略一思忖,陆逊虽有谋略,却从未真正统帅大军,真要执行如此关键的计策,还是吕蒙更稳妥。

“好!吴县这一万精兵,就全权交由子明统领!”

夜色如墨,旌旗猎猎作响。

\"吴县便是诱饵,定要那大耳贼付出惨重代价!\"周瑜将令旗重重插在沙盘上。

年轻的统帅负手而立,眼中燃烧着战意:\"此战必将逆势翻盘,

......

太湖之畔,星火连天。

五万精锐沿东岸疾驰,铁甲碰撞声惊起阵阵飞鸟。先锋部队的狼烟已隐约可见吴县城墙。

\"孔明以为,仲谋会如何应对?\"刘备勒住缰绳,战马喷着白雾在原地转圈。

羽扇轻摇间,诸葛亮的分析条理分明:\"其可选者不过三途。最下者弃城鼠窜,龟缩会稽郡。看似暂避锋芒,实乃饮鸩止渴。\"

竹简在掌心敲出清脆声响:\"中策当是遣使伪降,以缓兵之计拖延时日。然将军仁德之名在外,纵知其诈,亦不得不暂缓攻势。\"

忽然展开的舆图在风中哗啦作响:\"唯上策是背水一战,集残部死守。若能撑过百日,待江北生变——比如奉先攻破合肥,我军便不得不回防。\"

刘备抚须颔首:\"果然最险之策,反有最长喘息之机。\"

\"不过——\"诸葛亮忽然轻笑:\"黄汉升与庞士元坐镇合肥,奉先纵有万夫不当之勇,怕也难越雷池半步。\"

战鼓声中,大军如潮水涌向火光冲天的吴县。

夕照熔金,大军距吴县仅五里之遥。

一骑探马绝尘而来,所禀军情令刘备剑眉微扬:

吴县城门洞开,竟成无人之境!

孙仲谋不仅弃守城池,更将城中百姓尽数迁出,借太湖水道撤往会稽。

\"文和献上中下三策,孙权竟择其末?\"

刘备抚须沉吟,目光转向秦牧。

秦牧轻扣案几,眼底泛起疑澜。

孙氏谋臣武将虽折损殆尽,

然孙权身侧尚有吕子明这般智将。

即便不通兵法,亦当知晓弃守吴县如同饮鸩止渴,

岂会任由孙权不战而退,将整个吴郡拱手相让?

秦牧指尖一顿,察觉异样。

却如雾里看花,难明就里。

\"无论孙仲谋作何打算,既已让出吴县,我军当先据为要。\"

刘备收起疑虑,挥师前行。

暮色四合时,

五万雄师列阵城下。

为防有诈,刘备先遣精锐斥候入城查探,

确认无伏兵暗藏,方令三军入城。

戍楼更鼓声中,

\"刘\"字旌旗插遍城头,吴郡易主。

郡守府内,

秦牧正俯身端详城防图卷。

\"此城虽不及建业险固,却也称得上易守难攻。\"

\"孙权麾下万余新兵,若得吕蒙调遣,未必不能周旋。\"

\"除非再用奇谋,否则强攻两月亦难奏效。\"

\"如此要塞,孙权竟弃如敝履,实难参透...\"

刘备巡城归来,铠甲尚沾尘灰。

太史慈面露讥讽之色,冷声道:\"军师也言明,那孙权既无文才又乏武略,断无其兄孙策那份死守城池的胆魄。\"

一众将领皆流露出轻蔑神情。

吴县不战而降,使得众人士气大振,已开始谋划继续追击孙权之事。

\"子敬,孙权驻守吴县期间,可有何动作?\"

与众将的乐观不同,秦牧忽然向鲁肃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