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1 / 2)

在首都的一场关键招商会上,郑开叶面对众多疑虑的目光,没有回避河阳的债务困境,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触底反弹”的决心展示。

“河阳是负重前行,但正因为负重,我们改革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定!陆港不是画饼,它背靠的是正在崛起的‘河阳智造’生态圈!我们有最迫切的物流需求,有最优惠的政策支持,更有三百万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民!投资河阳陆港,就是投资中国内陆开放的未来!”

他的坦诚和激情打动了几家颇具实力的物流地产商和产业基金,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河阳智造生态圈”在君晗集团的强力带动下,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

河阳重工精密制造持续接到高端订单,产能迅速扩张。

围绕其配套的几十家中小企业在智能化改造后,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显着提升,开始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更多企业进驻。

郑开叶抓住时机,推动成立了“河阳高端装备产业联盟”,整合本地研发、生产、检测资源,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联盟成立大会上,郑安民代表君晗宣布,将核心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向联盟成员有条件开放,并提供技术支持。

这一举措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激发了创新活力,一家原本只能做粗加工的小钣金厂,利用平台优化生产流程后,竟成功研发出用于新能源电池包的超精密散热部件,获得风投青睐。

“金点子”计划持续发酵,那几个大学生团队的“河阳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测试,正式上线运行。

从国有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到小型工程招标,所有流程在链上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平台上线当天,一笔价值千万的市政绿化工程在平台上顺利完成招标,中标价比预算低了15%,赢得满堂彩。郑开叶亲自为大学生团队颁发了“金点子”特等奖,并指示在全市推广使用该平台,将其作为预防腐败、提升政府效能的长效机制。

然而,深水之下,暗流从未停息,吴均己、王天佑残余势力虽被重创,但其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并未完全清除。

一些依附于旧体系、在改革中失去既得利益的“隐形人”,开始利用河阳的债务困境和转型期的阵痛做文章。

他们通过代理人,在网络上持续散布“债务黑洞填不满”、“郑开叶好大喜功,用新债填旧债”、“陆港项目是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等负面言论。更有甚者,试图挑动因新城烂尾楼而利益受损的购房者和被精简安置不满的部分人员,酝酿群体性事件。

一场针对郑开叶的舆论风暴也在悄然酝酿,几张精心挑选、恶意剪辑的照片和一份所谓的“内幕报告”被匿名寄送到省纪委和中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