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15章 皇城司改制

第115章 皇城司改制(2 / 2)

“暗组”——新设的“皇家采办司”(或内帑经营司):

职能:将目前皇城司负责的海外贸易、内廷制造品变现等所有商业活动,完全剥离出来,成立一个全新的、直属于皇帝的内廷机构。它类似于后来清朝的“内务府”的概念,专司为皇帝和内库“创收”。

运作:继续利用皇城司遗留的海外网络和曹家等白手套,但其人员、账目完全独立。负责人可由精明强干、深谙商道的宦官或皇帝亲信的低级官员担任。

管理:其财务必须严格审计,巨额支出需皇帝亲自审批。赵顼设想,那“三成”利润不再直接留给皇城司,而是纳入这个新机构的运作成本与皇帝特别基金,每一文钱的动用,都必须由他朱笔批准。

人事与制衡:

李宪可以继续担任皇城司都知,展现皇帝对他的信任。但新成立的“皇家采办司”的主官,需另选他人,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均对皇帝直接负责的局面。

如此,权力分散,职责清晰,财务透明。既保留了“造血”功能,又杜绝了机构尾大不掉的风险。

然而,赵顼并没有立即下旨推行这套方案。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告诫自己:“朕虽思得一策,然未必尽合实情。李宪等人久历其事,其中艰难、关窍,彼等深知。贸然行事,恐生窒碍。”

他决定,耐心等待各地皇城司负责人返京述职。他要亲耳听听一线的声音:

海外贸易的具体流程、风险何在?

与各地豪强、辽夏官员打交道,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则?

现有的这套模式,哪些是高效的,哪些是弊病丛生的?

他要将这次述职,变成一次全面的调研和听证会。他的改革方案,将基于这些一手信息进行微调,确保其既符合帝王控权的意志,又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窗外的雪依然在下,赵顼的心却已豁然开朗。最初的恐慌,源于对历史幽灵的错误联想;而现在的从容,则建立在对北宋制度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未来制度的缜密规划之上。

他不再视皇城司为潜在的怪物,而是看作一件有些复杂的工具。他的任务,不是摧毁它,而是重新设计它,给它装上安全的握柄和精准的标尺。

“李宪,还有你手下的干将们……”赵顼望向大名府方向,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朕等着你们回来。

朕要听听,你们这把‘利剑’,在过去一年里,究竟磨得如何了。朕,要亲手为它打造一副新的剑匣。”

这一刻,年轻的皇帝真正开始领悟,治国之道,不在于消灭问题,而在于驾驭问题,将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和制度创新。熙宁时代的改革精神,已从他处理这件“家事”中,悄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