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12章 王安石求援

第112章 王安石求援(2 / 2)

短短数日,王安石完成了一系列精准而高效的操作。他并未大张旗鼓,却已悄然布下了棋盘:

核心智囊与理论旗手:陆佃(待批)。

法律之盾与审计之剑:卢秉(待批)。

水利规划与文书重镇:曾巩(待批)。

地方耳目与执行触手:即将招募的寒门士子。

这个团队结构,体现了他清晰的战略构思:用自己人掌握方向和核心机密,用专业人士攻克技术难关,用本地力量渗透基层。他不仅是在找人干活,更是在搭建一个未来能够支撑更大变革的雏形架构。

馆驿的烛光下,王安石抚摸着即将送出的奏章和书信,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反而更加凝重。

他知道,这些请求一旦获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将要面对的,是整个河北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是来自朝野更猛烈的明枪暗箭。

然而,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凝聚力量,成为那根注定要立在时代激流中的砥柱。

他或许会倒下,但他开辟的道路,必将有人继续前行。熙宁变法的风暴,已在河北的冻土下,积蓄着撕裂一切的力量。而王安石,正是那个最早感知到地底轰鸣,并毅然开始构筑防波堤的人。

熙宁元年十二月初,汴京皇宫大内,福宁殿。

殿内暖意融融,上好的银骨炭在兽耳铜炉中静静燃烧,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然而,年轻的大宋官家赵顼的心,却比殿外的寒风更加激荡。他独自坐在御案前,反复阅读着王安石那封由通进银台司加急呈送的《乞调员佐河北荒政疏》。

烛光映照着他年轻却已显沉毅的脸庞,眉头微蹙,目光锐利如鹰。

奏章上的字句,他几乎能背诵出来。王安石描绘的河北困境——“胥吏因缘为奸,豪右隐匿如壑,小民啼饥号寒”,如同一幅沉重的画卷,压在他的心头。

这与他通过皇城司密报了解的河北惨状相互印证,绝非虚言。更触动他的,是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迫不得已的焦灼和欲挽狂澜的决绝。

“王安石……若非真到了山穷水尽、独力难支的地步,以他那般骄傲执拗的性子,岂会轻易上此乞援之疏?”

赵顼放下奏章,喃喃自语。他了解王安石,正如王安石也隐约感知到这位年轻官家的雄心。

这不是简单的要人要权,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上撞得头破血流后,向唯一可能理解他、支持他的君主,发出的最急切的呼号。

他的思绪飘向了更远处。富弼的任命,看似老成持重,实则是将王安石这把利剑,引向了更广阔的战场,也引向了更深的旋涡。

沧州弹劾王安石的奏章,他留中不发,并非不闻不问,而是冷眼旁观,静待时变。

他看到了富弼的老辣与平衡之术,也看到了王安石在沧州短短两月掀起的波澜背后,那刺破沉疴积弊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