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旱灾初现(1 / 2)

熙宁元年四月初八,汴京的注意力仍沉浸在科举改制的热烈争论中,士林清议、茶馆酒肆,莫不以此为谈资。仿佛一场关乎国家未来气运的脑力风暴,正席卷着帝国的中心。

皇宫大内,福宁殿侧的书房却是一派宁静。赵顼难得偷闲,正亲手烹煮一壶新贡的龙凤团茶,水汽氤氲,茶香袅袅,暂时驱散了连日来的政务烦劳。

起居郎沈括悄步而入,面色凝重,手中紧握着一份奏折。他深知此时打扰陛下的清静并非良机,但心中的忧虑迫使他不得不来。

“陛下。”沈括躬身行礼。

赵顼抬眼,见是沈括,笑了笑:“存中啊,来得正好,尝尝朕烹的新茶。可是为科举改制之事又有新见?”他以为沈括也是为那沸沸扬扬的议题而来。

沈括摇了摇头,将手中奏折呈上:“陛下,此事或比科举更为急迫。此乃臣与同僚综合分析太史局、翰林天文院观测记录,并核对河北西路、东路提举常平司上报的去岁秋冬及今春降水数据后,所得之结论,臣…深以为忧。”

赵顼见他说得郑重,便放下茶壶,接过奏折,起初还带着些许轻松的神情翻阅。

奏折里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沈括擅长的绘图法)和对比分析:河北地区持续数月的降水量显着低于往年同期,地下水脉水位异常,去冬少雪,今春无雨…

越看,赵顼脸上的轻松之色渐渐消失,眉头越锁越紧。他虽年轻,却深知“水旱饥荒”对于农业帝国的致命打击。

奏折最后,沈括用谨慎却清晰的笔触写道:“…诸项数据印证,河北两路恐已伏旱兆…若春夏之交再无充沛降水,则今夏麦收堪忧,秋粮播种亦将受阻…”

“啪!”赵顼合上奏折,猛地从榻上站起,脸上的悠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帝王的锐利和凝重。

他盯着沈括,声音低沉而急促:“存中,这上面所载,都反复验证过了吗?太史局、常平司的数据可确实?绝非偶然误差?”

沈括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回答:“回陛下,臣等已反复核验三遍,数据来源可靠,对比历年记载,异常显着。

臣愿以性命担保此推断之慎重!天象地气之变,虽不敢言百必一,然据此研判,河北大旱之风险,十之七八!”

赵顼的心猛地一沉。他完全明白“十之七八”从沈括这样的科学家口中说出来意味着什么。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场几乎可以预见的灾难!

科举改制固然重要,但那关乎的是王朝的未来;而眼前的旱情,威胁的却是当下的国本——粮食和稳定!

他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此事绝不可声张,一旦旱情预言扩散,必然引发恐慌,粮价腾贵,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瞬间,数个念头在他脑中闪过。他首先需要确认,需要更多的信息,而且必须动用绝对可靠且隐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