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思想碰撞(1 / 2)

熙宁元年三月初十,垂拱殿内。

炉烟笔直,一如殿中沉稳的气氛。赵顼与太师韩琦对坐,年轻的皇帝眉宇间少了几分平日的锐气,多了几分深思熟虑后的沉静。

“韩师,”赵顼指尖轻叩案上一份名录,语气平和却坚定,

“江南初定,国库稍安。然欲行远路,必先固其本。朝廷中枢,乃天下纲纪所系,当职责明晰,上下相安。朕思之,当下之要,不在骤变,而在梳理、安定、蓄力。”

韩琦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陛下能持重若此,实乃天下之福。老臣愿闻其详。”

赵顼将名录推向韩琦,条分缕析地说出自己的构想,核心在于“平稳”二字:

“首在东西二府,此乃朝廷柱石,当以求稳为上。”

太师、同平章事(首相):仍由韩琦公担任,总揽全局,坐镇朝堂。

同平章事(次相):曾公亮公老成持重,继续留任,协理政务。

枢密使:文彦博公宿望深沉,执掌军机,稳固边防。

枢密副使:吕公弼晓畅军事,忠勤任事,辅佐文相公。

“至于欧阳公,”赵顼语气转为恳切,“永叔先生文章德业,海内共仰。然目疾缠身,三司事务繁剧,朕实不忍再以此劳烦老臣。朕意,加欧阳公观文殿大学士衔,晋爵一等,使其可安心荣养,待身体康健,朕仍需时时请教。如此,可全君臣之恩谊,亦显朝廷优渥老臣之体。”

“东南财赋,国之命脉,需重臣坐镇,权责分明。”

擢升冯京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彰显其地位。

命其以参知政事身份,出任权发遣江南东路、两浙路制置发运使,总揽东南财赋、漕运、盐政全权,遇紧要事可直奏于朕。此非外放,乃是以中枢之尊,临方面之重。”

“三司总邦计,乃新政之基,需稳步过渡,培植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