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再议治河(2 / 2)

他微微一顿,看向杨汲,

“增用蜃灰,虽效验可喜,然采买物料、增筑工费、专运耗资,亦需增列。依杨判监事所估三处试点用量,并计采运筑费,需增五万贯。故今岁河工总预算,为一百二十五万贯。”

他随即补充道:

“追赃入库之八十万贯,依制,可拨其半充河工专款,计四十万贯。余下八十五万贯,由三司自常赋中支应。蜃灰采买、运输、筑造支用,当单列条目,由都水监具细,三司、御史台严核,以防新弊。”

权发遣都水监丞事侯叔献躬身接言:

“都水监已详核各险工段。蜃灰试用,当择最险、最要处。今拟优先用于三处:澶州曹村埽(近年屡决)、滑州李固渡(河床高悬)、汴口(汴河咽喉)之石基接缝加固。预估三处共需蜃灰一千五百桶(宋制,约合75吨)。工料细目、蜃灰配比、匠役调度,臣已草拟章程,恭呈御览。”

他双手奉上一卷素绢。

殿前司都指挥使曹佾向前一步沉声道:

“殿前司可遣虞候十员,分赴各役段,协理厢军调度,督工如律,核验工程。”

同平章事富弼依旧闭目捻珠,未发一言。枢密使文彦博双眼无意识划过舆图上滑州险工位置,目光深邃。帘后,太皇太后曹氏的凤簪垂珠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晃,随即归于平静。

殿内一时沉寂,唯余檀香袅袅。各重臣皆在权衡:蜃灰新技固效验可期,然推广需巨资;厢军调度虽稳妥,然三万之数亦需精密统筹;预算八十五万贯缺口,三司压力非轻。

赵顼目光扫过群臣,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他提起朱笔,蘸饱浓墨,在御案上早已备好的《治平四年黄河岁修条陈》空白处,沉稳落笔,字字清晰:

“准议。”

“一、役卒征发:调河北路、京东西路河清厢军三万,分三批轮替,每批一万,一旬一换。殿前司遣虞候十员协理督工。严控民夫征发,确需者,付雇值,免扰农时。”

“二、蜃灰试用:着都水监于澶州曹村埽、滑州李固渡、汴口三处险工,专用于石基接缝加固。蜃灰采买、运输、筑造,由都水监专司,依侯叔献所呈章程办理。耗用总数,以一千五百桶为限。三司、御史台严核支用。”

“三、岁修预算:总计一百二十五万贯。由追赃入库款拨四十万贯充河工专款。余八十五万贯,由三司筹措支应。”

“四、总领责成:权发遣都水监丞事侯叔献、判都水监事杨汲,总领工程,详拟工料细目、蜃灰配比、工期进度,报朕御批。枢密院协理厢军调度,三司保障钱粮,殿前司督工核验。”

“细则着有司于五日内详议奏报,不得延误。”

朱批落下,墨迹未干。赵顼放下笔,声音沉稳:

“此乃今年河工大略。诸卿各司其职,退朝。”

“臣等遵旨!”

群臣齐声应诺,躬身退出。

赵顼玄白起身,独立殿中。殿外春阳正炽,积雪消融。御案砚台中,新研的徽墨墨香浓郁。岁费一百二十五万贯,以安黄河浊流,此乃北宋治平年间真实的治河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