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再议治河(1 / 2)

治平四年三月末,垂拱殿。殿内檀香漫漫,壁上巨幅《黄河险工舆图》墨迹犹新,标注着“澶州曹村埽”、“滑州李固渡”、“汴口”等猩红险工标记。

新帝赵顼玄袍端坐御座,面容沉静。阶下肃立大宋中枢重臣:帘后太皇太后曹氏凤簪垂珠,枢密使韩琦手持白玉圭,同平章事富弼闭目捻动佛珠,枢密使文彦博目光深邃,参知政事曾公亮怀抱户部档册,殿前司都指挥使曹佾玄甲肃立,权发遣都水监丞事侯叔献青袍微躬,判都水监事杨汲手中夹策。

殿内气氛凝重。河工贪腐案虽结,追赃八十万贯入库,然黄河岁修关乎漕运命脉、百万生民安危,春汛迫近,不容延误。

赵顼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清晰,直切要害:

“河工弊案已结,追赃八十万贯入库。然黄河安澜,国之大计,岁修刻不容缓。今岁如何措置,诸卿议之。”

他微微一顿,玄袍袖口拂过御案:

“朕意有二:

其一,役卒征发,当以厢军为主,征发民夫为辅,减民扰,保农时。

其二,险工筑堤,可试用蜃灰(水泥)固基。此物效用,杨卿久历西北和江南,可详陈之。”

杨汲(判都水监事)闻声出列,躬身一礼。他面容沉静,带着技术官僚特有的笃定:

“陛下,诸位相公。蜃灰之用,非虚言,乃实绩,皆臣亲验。”

他声音清晰,条理分明,

“治平三年,陕西路庆州柔远寨,寨临洛水(黄河支流),崖壁常受水浸冲刷,崩塌不止。臣主持以蜃灰混合细砂、砾石制浆,覆于迎水崖壁,厚三寸。至今快一载,历经夏汛冬凌,崖壁坚固如初,无剥蚀崩落之象。其耐水性,远胜夯土砖石。”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壁上“曹村埽”险工标记,继续道:

“若用于河堤,尤在险工段。

其一,石基接缝处,以蜃灰浆灌注填实,可弥合缝隙,阻水渗入,倍固根基。

其二,堤防迎水坡面,以蜃灰浆抹面或砌护,可抗冲刷,减风浪掏蚀。依柔远寨例推算,用于石基接缝,可省石料一成五;用于坡面防护,可减夯土方量二成,并延堤防寿命。”

首辅韩琦(稚圭)双手捏着白玉圭,沉吟片刻,目光转向壁上《河北、京东西路厢军驻防图》,声音沉稳老练:

“役卒以厢军为主,可行。河北路(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四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所辖河清兵,专司河防,额定员四万。”

他话锋一转,带着老成持重的谨慎,

“然河工繁巨,春汛夏汛连绵,士卒易疲。今岁可调三万,分三批轮替上役,每批一万,一旬一换。如此,既不误河防巡守,亦可保役卒精力,免生懈怠。”

参知政事曾公亮(明仲)主管财政,闻言翻开怀中户部档册,声音带着精算后的凝重:

“陛下,河工岁修,耗资有常例。据户部档,治平三年(1066年),清淤、筑堤、物料、役食等项,实耗一百一十八万贯。今岁工程规模相仿,常例预算,当为一百二十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