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韩琦论辽(1 / 2)

都水监衙署内算盘珠声依旧密集,少了些懈怠敷衍,多了战战兢兢的勤勉。

原都水监丞杨汲(字子渊),因在江宁府协助韩绛整理盐政有功,更在本次查案中展现水利技术与务实作风,擢升为“判都水监事”,位在侯叔献之下,专司河工技术核验、蜃灰(水泥)应用推广及水文监测。

他布袍沾灰积极奔走各险工段,丈量堤防,核算工料,成为技术中坚。

而曾布、吕惠卿、章惇三人,奉敕率精干吏员赴汴京府张秋渡至陈桥驿河段——那个被圈定为“最易”的试点河段。

全权负责该段“清占滩涂圩田”、“迁民两千户安置”、“授高地田宅”、“加固遥埝”、“疏浚沟渠”等事务。

这是对其三人能力考验,更是为后续治河积累经验。

章惇青袍配剑,目光锐利;吕惠卿手中算盘珠无声;曾布面色沉静,核对安置田册。

至此,这场由宋帝赵顼点燃、震动朝野的河工反腐风暴,在司马光铁腕主审下,以雷霆之势斩落数颗头颅,流放数十蠹虫,追回巨额赃款,并伴随着都水监整肃与新锐干吏下放历练,暂告一段落。

朝廷高层默契地认可了这次精准敲打。清除积弊最深的毒瘤,维持运转,推动改良。这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手术,立威的同时,也留足了余地。

御史台衙署。司马光刚将最后一份河工案卷宗归档,门外通传:

“陛下有旨意到!”

内侍李宪手捧一个沉甸甸的紫檀木匣步入,恭敬行礼:

“司马公,陛下口谕:

“司马公刚正廉明,明察秋毫,河工弊案,勘审得宜,朕心甚慰。然天下刑狱,沉疴积弊犹多。今特将三司、刑部、大理寺积年未决之疑难悬案三十七宗,付公详勘。望公秉公持正,为天下洗冤!”

李宪将木匣轻轻放在司马光案头。匣盖未锁,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厚厚一摞卷宗。

卷皮上赫然标注着“江南东路盐枭杀人劫饷案”、“河北西路军械库盗卖案”、“京畿路皇庄侵地案”等字样。

无一不是牵扯甚广、背景复杂、久拖不决的硬骨头。司马光的手接过冰冷的匣盖,他的双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他缓缓抬头,声音低沉有力:

“老臣领旨!必竭尽心力,秉公勘断!”

李宪躬身退出。司马光端坐案前,看着那满满一匣卷宗,长叹一声,指间捻开最上面那卷“江南东路盐枭杀人劫饷案”的卷宗,浑浊的老眼重新凝聚起锐利的光芒,仿佛要将字里行间隐藏的罪恶与冤屈洞穿。

福宁殿内,赵顼听完李宪回报司马光已领旨并开始翻阅卷宗,只是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案头那份关于“张秋渡迁民安置进展”的奏报上,朱笔在“已授田宅一百二十户”旁轻轻一圈。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一场风暴暂歇,新的棋局已然布下。司马光被拴在了刑狱案牍的深潭,而年轻的帝王,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棋盘。高层重臣们,对此安排心照不宣,无人置喙。

三月中旬,汴河码头。春风料峭,柳枝新绿。几艘官船停泊,仆役忙碌搬运箱笼。

宋帝赵顼亲至码头送行。东南盐政特使韩绛(子华)青袍玉立,袖中揣着《江南盐引新规疏》。江宁府巡牧使王安石(介甫)面色沉静,怀中是《江宁蜃灰窑扩建图》。

“韩师,王卿,”

赵顼声音沉稳郑重,

“江南盐政,关乎国本。盐政乃大宋财赋命脉,无此巨利,则河工清淤、边镇军饷、灾民赈济、迁民安置,皆为空谈。此重担,朕托付二卿了。江南路远,望务必珍重!”

韩绛双眼看向年轻帝王,嘴角微启:

“陛下放心。江南盐政新法根基已固,今岁盐课,老臣必保七百四十万贯,绝无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