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搞钱传奇 > 第33章 “国父”为革命奔波筹钱之“刀光与义气”!

第33章 “国父”为革命奔波筹钱之“刀光与义气”!(2 / 2)

就在这时,孙中山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是他昨晚写的《致华侨书》。“各位堂主,我知道大家担心风险。但我想问大家一句,咱们在海外,难道就没有风险吗?”

他走到赵四海面前,声音平静却有力:“赵堂主,你在旧金山开了三家烟馆,上个月,英国殖民政府说你‘偷税’,罚了你两千两银子,清廷管过吗?没有。去年,你的儿子在学校被洋人打了,警察局说‘中国人闹事’,把你儿子关了三天,清廷管过吗?也没有。”

孙中山顿了顿,又看向其他堂主:“咱们华侨在海外,就像没有根的草,风一吹就倒。为什么?因为咱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靠山。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帮大家建一个这样的国家——一个能护着咱们华侨,能让咱们的孩子在海外不被欺负,能让咱们堂堂正正回家的国家。”

他把《致华侨书》放在桌上:“这金币券,不是欠条,是咱们华侨对国家的‘投资’。要是革命成功了,咱们不仅能拿回双倍的银子,还能拿回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国家。要是失败了,我孙中山,愿意把我在海外的所有财产拿出来,赔偿大家的损失。但我相信,咱们华侨,不会连这点勇气都没有。”

赵四海看着孙中山的眼睛,又看了看身边的堂主们——那些支持黄三德的堂主,眼神坚定;那些犹豫的堂主,也露出了动容的神色。他心里知道,自己要是再反对,就真成了致公堂的“罪人”。他咬了咬牙,站起来:“孙先生,我赵四海不是胆小鬼。之前是我糊涂,不该贪那点银子。从今天起,我旧金山分堂,第一个支持发行金币券!我先认购一千张!”

堂会上顿时响起了掌声。黄三德看着孙中山,眼里满是敬佩——他没想到,孙中山不仅能说服华侨,还能让赵四海这样的“老狐狸”服软。

接下来的日子,致公堂的兄弟们分成几队,在旧金山、纽约、洛杉矶的唐人街宣传金币券。孙中山每天都跟着他们跑,有时候一天只睡三个时辰,嗓子都喊哑了。有一次,在洛杉矶的唐人街,一个卖豆腐的老华侨,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三百块大洋都拿了出来,说“孙先生,我没读过书,但我知道你是好人。这钱你拿着,要是革命成功了,记得让我孙子回国,读中国人自己的学堂”。

孙中山接过那沉甸甸的银子,眼泪差点掉下来。他知道,这些银子,不是数字,是华侨的希望。

可就在金币券发行到一半的时候,又出了意外——清廷驻美国大使馆,联合英国、法国的领事馆,给旧金山的市长施压,说“致公堂发行金币券是非法融资,要查封致公堂的堂口”。

黄三德收到消息时,正在和孙中山清点金币券的认购名单。“孙先生,这下麻烦了。旧金山的市长是个洋鬼子,肯定会听领事馆的话。要是堂口被查封,咱们的金币券就发不下去了。”

孙中山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黄堂主,你还记得吴老爹吗?他说他在码头扛了三十年货,认识很多华人劳工。咱们可以让吴老爹帮忙,把金币券卖到华人劳工的宿舍里去。那些劳工虽然没钱,但人多,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另外,我再去拜访旧金山的华人商会,让他们给市长施压——华人商会在旧金山的生意做得大,市长不敢得罪他们。”

黄三德一拍大腿:“好主意!我这就去找吴老爹!”

接下来的半个月,孙中山每天都去华人商会,和商会的会长周旋。商会会长一开始怕惹麻烦,不肯帮忙。孙中山就给他讲华侨在海外的难处,讲革命成功后的好处,还把陈嘉庚在新加坡支持革命的事告诉了他。最后,商会会长被说服了,联合了旧金山五十多家华人商号,给市长写了一封信,说“致公堂是华人的社团,发行金币券是华人内部的事,外国政府无权干涉”。

而吴老爹则带着致公堂的兄弟,跑遍了旧金山的华人劳工宿舍。那些劳工大多是从广东、福建来的“猪仔”,每天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钱。但他们听说孙中山是为了推翻清廷,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都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有的捐五块,有的捐十块,还有的把自己的旧衣服卖了,凑钱认购金币券。

到金币券发行结束时,孙中山一共筹到了五十八万大洋。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黄三德时,黄三德激动得把手里的核桃都捏碎了:“孙先生,咱们成功了!有了这笔钱,革命就有希望了!”

孙中山看着窗外的唐人街,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这笔钱的背后,是无数华侨的义气和坚守——是林阿福的淤青,是阿力的鲜血,是吴老爹的拐杖,是赵四海的转变,还有那些卖豆腐的老华侨、扛货的劳工……他们都是革命的“靠山”。

离开旧金山前,孙中山去拜访了吴老爹。吴老爹正在院子里晒豆子,看到孙中山,笑着说:“孙先生,是不是要走了?”

孙中山点了点头,递给他一张金币券:“吴老爹,这是我给您留的。革命成功后,您拿着这张券,回国找我,我一定让您过上好日子。”

吴老爹接过金币券,小心地叠好,放进怀里:“孙先生,我等着那一天。到时候,我要回广东老家,看看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

孙中山看着吴老爹的笑容,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一天早点来,不能辜负这些支持他的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