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巡境验政
长安的秋风吹起时,赵正带着赵江月,坐着辆朴素的马车,开始了新政的 “巡境验政”。马车没有挂任何仪仗,只在车辕上系了块小小的 “民生牌”—— 那是赵正特意让工匠做的,上面刻着 “察民生、验新政” 六个字,他说 “巡境不是为了摆架子,是为了看百姓的真实日子”。
巡境的第一站是灵州。马车刚到朱雀街,就看见张阿婆的 “汉藏回粥铺” 前挤满了人。张阿婆穿着件藏青色的布衫,正站在粥铺前,给顾客盛粥。“阿婆,您这粥铺比去年热闹多了!” 赵正走进粥铺,笑着说道。
张阿婆回头一看,是摄政王,赶紧放下手里的木勺,躬身行礼:“摄政王,您可算来了!俺们粥铺如今雇了十个伙计,每月能赚五两银,还在西域开了‘分铺’—— 阿古拉的商队帮俺把粥运到西域,西域的人都爱喝!” 她还从柜台后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小石头写的信:“小石头在长安国子监学得好,上个月还考了个‘优等’,他说要好好读书,回来帮俺把粥铺开到长安去!”
赵江月拿出随身携带的《民生册》,把张阿婆的话都记在本子上,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阿婆,您这粥铺是流民安居的好例子,俺要把您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州县的流民聚居地。”
离开粥铺,赵正和赵江月又去了蒙学。蒙学的后院里,孩子们正在收割自己种的庄稼,李小宝和论小远正拿着小镰刀,小心翼翼地割着粟米,马合木提则在一旁,帮他们把割好的粟米装进布包。“摄政王,您看,这是孩子们种的粟米,收了两斗多!” 周儒先生拿着个布包,里面是金黄的粟粒,“俺们还开了‘农技课’,请王老铁教孩子们用农具,论布教孩子们种青稞,如今孩子们不仅会读书,还会种地、认农具,往后都是能帮百姓的好娃。”
赵正接过布包,指尖捻起一粒粟米,颗粒饱满得能映出光:“周先生,这蒙学办得好!‘耕读传家’从来不是空话,孩子们懂了种地的苦,才更知读书要为百姓做事。” 他转头对赵江月道,“江月,把蒙学‘农技课’的法子记下来,往后全国的蒙学都要学,让娃们从小就知民生、懂实务。”
离开蒙学时,孩子们正围着赵江月,把自己种的青稞、粟米往他手里塞。论小远递来一把青稞穗:“摄政王叔叔,世子哥哥,这是俺种的青稞,熬粥可香了!” 李小宝则捧着个布包,里面是他用新学的算术算的 “收成账”:“世子哥哥,俺的田垄收了两斗粟米,按市价能换五百文钱,够给阿婆买块新布了!”
赵江月把孩子们的礼物小心收好,《民生册》上又添了一行:“灵州蒙学设‘农技课’,孩童耕读结合,获粮两斗余,民心向学,实务根基初成。”
第二站是陇西,苏琬琬早已在灌渠边等候。此时的灌渠水流顺畅,渠边的万亩农田里,粟苗绿油油的,比去年长高了近半尺。张福全正带着农户们清理渠里的杂草,小论布则在渠坝上检查石缝,手里拿着个小锤子,发现松动的石头就赶紧补上。
“摄政王,您看这渠!” 张福全老远就挥着手跑过来,手里捧着一卷粮产册,“今年陇西没闹旱,全靠这渠!俺家三亩地,收了六石粟米,比去年多收两石,小论布部落的青稞也收了不少,如今陇西的农户都在说‘苏大人的渠,是救命渠’!”
小论布也凑过来,手里拿着块木牌,上面刻着吐蕃文的 “渠规”:“摄政王,俺们按苏大人说的,每月初一巡渠,汉族弟兄清杂草,俺们补石缝,这渠半年没出过毛病。部落里的娃还把‘渠规’背下来了,说要护着这渠,让子子孙孙都能种上粮。”
赵正沿着渠边走,指尖划过渠壁的夯土 —— 结实得能抵住雨水冲刷。他忽然蹲下身,掬起一捧渠水,清凉的水流过指缝,带着泥土的清香:“苏琬琬,你这渠修得扎实!新政要的不是‘面子工程’,是这样能管十年、二十年的‘民心工程’。”
苏琬琬躬身道:“都是农户们齐心,张老丈懂水利,小论布带部落出力,还有王师傅送来的短柄犁,缺了谁都成不了。如今陇西的农户,还自发在渠边种了柳树,说等树长大了,能护渠,还能给过路人遮凉。”
赵江月走到一棵刚栽的小柳树旁,树干上系着块红绸,绸子上写着 “汉藏共护” 四个字 —— 是小论布的族妹卓玛系的。他摸了摸树干,对赵正道:“父亲,您看,百姓们早已把这渠当成自己的东西,新政能扎根,靠的就是这份‘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