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田亩暗访(2 / 2)

一圈转下来,虽未得详实数据,但民间疾苦、赋税不公的现状,已可见一斑。

回到马车上,朱元璋沉默良久,猛地一拳砸在车厢壁上:“岂有此理!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竟也如此黑暗!”

张晋倒是很平静:“这才哪到哪?基层情况复杂,光靠问是问不出精准东西的。得看账本。”

“账本?”朱元璋一愣,“县衙的鱼鳞册和黄册?”

“那玩意儿做不得准,早就被去下一个地方。”

车队继续前行,这次的目标是江宁县的一处官仓和附近的一个集市。在官仓外,张晋让护卫想办法“借”来了最近几日粮税入库的原始记录草稿(非正式册籍)。在集市上,他则拉着朱元璋观察粮食交易,并暗中记下不同品质粮食的大致价格和交易量。

傍晚,车队在长江边一个僻静处停下歇息。护卫们在外警戒,马车内点起了油灯。

张晋把今天零散收集到的信息:几个村子大致田亩数(根据观察和闲聊估算)、官仓入库粮食种类数量、集市粮价等,一堆杂乱的数据,写在几张纸上。

朱元璋看着那堆东西,眉头紧锁:“就凭这些,能看出什么?”

“别急嘛。”张晋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他那套“数字统计工具”——自制的炭笔、格尺和几张画满格子的“统计表”。他开始快速地将那些杂乱的数据归类、填写。

“你看,这个村,估摸有田五百亩左右,按官方税率,亩税三升,应纳粮一百五十石。但我打听过,他们实际缴入官仓的,主要是劣质麦黍,约八十石。而集市上优质稻米的价格,是麦黍的三倍。”张晋一边写写画画,一边解释,“所以,他们实际承担的税负,折算成优质稻米,可能只有二十多石。表面看,负担不重,对吧?”

朱元璋点头。

“但你再结合我打听到的土地占有情况,”张晋在另一张纸上画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假设这五百亩地,其实八成集中在两三户大户手里,两成由十几户小农耕种。那么,对那十几户小农来说,他们可能用自己最好的粮食,承担了远超其田亩比例的实际税负!而大户,则用劣粮轻松完税,甚至还有大量隐匿田产!”

他又将官仓记录和集市价格对比:“官仓收上来的,多是劣粮,说明什么?说明纳税主体是能操纵粮食品质的大户!而集市上流通的优质粮,税负很可能被转嫁了!”

张晋用炭笔在最后一张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柱状图和饼图(朱元璋第一次见这种“鬼画符”),指着图说:“老朱,你看,数据不会说谎。虽然不精确,但趋势很明显:田赋的实际负担,严重扭曲,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朝廷收到的,是打了折扣的实物;百姓承受的,是放大了的痛苦!”

朱元璋死死盯着那几张图,虽然看不懂那些奇怪的符号,但张晋的解释和图上直观的对比,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认知上!他以往看户部奏报,只见总数,何曾见过如此血淋淋的结构分析?

“这些蠹虫!这些硕鼠!”朱元璋咬牙切齿,眼中杀机毕露,“咱要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千刀万剐!”

“杀几个贪官容易,改制度难。”张晋收起他的“统计表”,“根子就在你这‘丁税+地税’的二元结构上,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空间。唯有‘摊丁入亩’,将税负完全绑定在土地上,让占有土地多的人无可逃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看着窗外漆黑的江面,江风带着湿气吹入车厢,让他发热的头脑稍微冷静了些。他知道,张晋是对的。一场比金融改革更加深刻、触动利益更广的土地赋税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一次,他将要面对的,将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和整个士绅阶层的反弹。

“回宫!”朱元璋沉声下令,“明日早朝,朕要听听户部,到底是怎么跟朕报的账!”

马车调转方向,驶向夜色中的南京城。车内的朱元璋,已然下定决心,要亲手揭开这赋税黑洞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