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田亩暗访(1 / 2)

几天后,天刚蒙蒙亮,南京城玄武湖畔一处不起眼的别院后门,吱呀一声打开。几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在十余名精干便装护卫的簇拥下,悄无声息地驶出,混入清晨稀疏的人流,直奔城外而去。

头一辆马车里,换上了一身富商员外服的朱元璋,脸色紧绷,透过车帘缝隙,打量着沿途逐渐稀疏的屋舍和开始出现的农田。他身边坐着同样便服的张晋,正没心没肺地啃着一块芝麻烧饼,吃得满嘴是油。

“我说老朱,放松点,你这表情跟要去抄家似的。”张晋含糊不清地说,“咱们是去‘体察民情’,不是去抓人。”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咱心里不踏实!若真如你所说,咱这京畿脚下,赋税都已败坏至此,那天下州府还了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张晋三两口吃完烧饼,擦了擦手,“待会儿你别急着亮身份,先看,先听。我教你几招‘微服私访’的窍门。”

车队没有进入任何县城,而是沿着乡间土路,看似随意地行进。朱元璋吩咐护卫头领(毛骧手下干将):“找个看起来寻常的村子,咱下去走走。”

不久,马车在一片看起来还算齐整的村落外停下。朱元璋和张晋下了车,只带了两名贴身护卫,步行进村。时值初夏,田间已有农人在劳作,村落里鸡犬相闻,表面看去,倒是一派宁静。

朱元璋走近一片稻田,田里一个老农正弯腰薅草。朱元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老哥,忙着呢?今年雨水不错,收成应该好吧?”

老农抬起头,见朱元璋衣着光鲜,气度不凡,身边还跟着人,以为是城里来的老爷,连忙直起身,拘谨地答道:“托老爷的福,还……还行。”

“家里有多少田地啊?赋税重不重?”朱元璋看似随意地闲聊。

老农脸色微微一变,眼神有些闪烁,支吾道:“没……没多少地,就几亩薄田……税……税都是按规矩交的,不重,不重。” 说完,又赶紧低下头去干活,显然不愿多谈。

朱元璋皱了皱眉,又连续问了几个在田间地头或村口遇到的农人,反应大多类似,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面露惧色,匆匆走开。

“看见没?”张晋在一旁低声道,“老百姓怕官,更怕谈税。你这样子,不像商人,倒像下来巡查的御史老爷,他们敢跟你说实话才怪。”

朱元璋有些郁闷:“那该如何?”

张晋嘿嘿一笑,从怀里(空间)摸出几个油纸包,里面是些酱肉、烧饼:“看我的。” 他走到村头一棵大槐树下,那里有几个老人正在歇凉。张晋凑过去,笑嘻嘻地说:“几位老丈,歇着呢?我们是过路的行商,走渴了,讨碗水喝,这点吃食,不成敬意。”

老人们见张晋笑容可掬,还带着吃食,戒心消了大半。有人递过水碗,张晋接过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然后很自然地坐下,跟老人们拉起了家常。从今年的收成、粮价,慢慢聊到村里的情况,谁家地多,谁家日子紧巴。

一个豁了牙的老头叹气道:“唉,咱村啊,看着还行,其实苦乐不均哩。村东头的王大户,家里良田上百亩,可纳的税,还没村西头李老栓家十亩地的多!为啥?人家有门路呗,地都挂在穷亲戚名下了!”

另一个老头赶紧扯他袖子:“老哥,慎言!慎言!”

张晋装作好奇:“哦?还有这等事?官府不管吗?”

“管?官字两张口,上下都是理!咱们小老百姓,哪说得清楚?”老头摇摇头,不肯再多说。

但就这几句,已经让站在稍远处的朱元璋脸色铁青。他强压着怒火,走到一边。

张晋又溜达到村里唯一一家简陋的茶寮,花几个铜钱要了壶粗茶,跟掌柜的闲聊,套问附近田亩买卖、租佃的情况。掌柜的见他是外乡人,说话也谨慎,但话里话外,也透露出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极大,许多自耕农破产,沦为佃户,租子高得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