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大的凑近了看,倒吸凉气:“娘嘞!是真的银子!堆得跟小山似的!这得有多少啊?”
银行总号开业当天,人山人海。朱元璋没有亲临,但太子朱标、户部尚书曾泰等重臣悉数到场,以示重视。张晋则混在人群里,嗑着瓜子看热闹。
仪式很简单,曾泰宣读了圣旨。然后,重头戏来了。
银行第一位“大客户”,竟然是皇帝陛下本人!
只见几名太监,抬着几个沉甸甸的箱子走上木台,当众打开——全是官银!银行的工作人员(由户部清吏司精干吏员和挑选的识文断字者担任)当众清点,共计十万两白银。然后,银行总管事(由曾泰兼任)亲自开具了一张面额十万两的巨幅“洪武通宝银元券”,盖上银行总号和大内司礼监的双重朱红大印,当众交给了太监代表。
紧接着,戏剧性的一幕上演:那太监拿着这张轻飘飘的巨额订单,走到兑换窗口,高声喊道:“奉陛下旨意,将此十万两银元券,全部兑回现银!”
银行吏员面无难色,立刻从身后的“金库”里,点出十万两现银,当众装箱,由太监和侍卫们抬走。
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迅速!
全场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惊呼和议论!
“天啊!真的兑了!十万两!眼睛都不眨一下!”
“皇上用自己的钱试了!这新钞……真的能换银子!”
“看来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皇帝的“亲自试水”,如同给新钞注入了一剂最强的信用背书!
接下来几天,银行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还是些将信将疑的小商户,拿着几两、几十两银子来换新钞,图个方便。每次兑换,银行都迅速办理,银货两讫。有人换完新钞,转头就去隔壁窗口要求兑回银子,银行也照样办理,毫不拖延。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新钞的信用迅速建立起来!商人们发现,这轻便的纸钞,比沉重的银子方便太多了!大宗交易,再也不用雇镖局押运银子了!于是,兑换新钞的人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旧宝钞回收点也排起了队。虽然兑换比例让很多持有大量旧钞的人肉疼(一贯旧钞换三百文新钞或铜钱),但总比烂在手里强!很多人一边兑换一边骂旧宝钞害人,但拿着换到的新钞或铜钱,心里总算踏实了。
一个月后,大明皇家银行总号的业务已经走上正轨。新钞“洪武通宝银元券”不仅在南京城内完全流通开来,甚至开始通过商队向周边州县辐射。朝廷顺势宣布,缴纳赋税,优先收取新钞,旧宝钞限期折价收取。这一政策,彻底奠定了新钞的法定货币地位。
这一日,朱元璋微服私访,带着朱标和张晋,来到银行总号对面的茶楼二楼雅间,隔着窗户观察。看着银行门前井然有序的队伍,听着市井百姓对新钞的称赞(“这新钞真是方便!”“朝廷这回办了件大好事!”),朱元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小张啊,看来你这法子,还真行!”朱元璋感慨道,“这一个月,旧宝钞回收了七七八八,市面物价也平稳了不少。户部说,商税收入比上月增加了两成!看来,这钱活起来,确实比堆在库房里强!”
张晋得意地翘起二郎腿:“这才哪到哪?等各省分行开起来,这新钞流通全国,那才叫真正的活水。到时候,朝廷想兴修水利、整饬军备,就不用天天算计库房里还有多少银子了,可以通过银行发行国债……呃,就是向民间借钱,用未来的税收做抵押,利息还能给百姓赚点小钱,皆大欢喜!”
朱元璋眼睛一亮:“还能向百姓借钱?这倒是个新思路!” 他现在对张晋这些“离经叛道”的主意,接受度越来越高。
朱标也兴奋地说:“父皇,儿臣以为,银行之利,不仅在于钱法。将来还可仿效张先生所言,设立‘助学贷’资助寒门学子,‘农贷’在青黄不接时贷给农户,‘工贷’扶持匠作革新……若运用得当,实乃强国富民之利器!”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看着窗外那片崭新的“大明皇家银行”牌匾,心中豪情万丈。他想起一个月前,那被贬为“擦屁股纸”的旧宝钞,再看看如今这硬挺的新钞,深深体会到“信用”二字的千钧之力。
“传旨!”朱元璋沉声道,“加快各省府银行分号设立速度!务必使新钞尽快惠及天下!至于那些还在暗中囤积居奇、试图扰乱新钞市场的旧钱庄和蠹虫……”他眼中寒光一闪,“让毛骧去查!查到一个,严惩一个!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