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御前算账(1 / 2)

毛骧退下后,御书房内死一般寂静。朱元璋独自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仿佛还能听到自己血液冲撞耳膜的声音。毛骧那句“宝钞不如厕纸”的报告,像一根烧红的铁钎,狠狠捅进了他的心窝子,又烫又痛,还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屈辱。

他猛地抓起龙案上那本《大明皇家银行创设暨新货币制度规划纲要》,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几天前,他还觉得这里面许多想法是天方夜谭,是张晋那小子信口开河。可现在……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页一页,仔细地重新翻阅。

越看,他的心越沉,却也越亮。

里面详细列举的数据,与他从毛骧那里听到的民间实情,惊人地吻合!宝钞超发、贬值、信用崩塌……每一步都像是被这张册子提前预知了一般。而册子中提出的“准备金制度”、“见票即兑”、“统一发行”、“调控流通”等概念,虽然陌生,但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仿佛一把把钥匙,正好能解开他现在面临的死结。

“信用……规则……银行……”朱元璋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愤怒和屈辱渐渐被一种巨大的危机感和……一丝被逼到墙角后不得不寻求出路的决绝所取代。

“不能再拖了!”他猛地站起身,眼中寒光一闪,“传旨!即刻召户部尚书曾泰、工部尚书秦逵、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还有,把宋濂、刘三吾那几个老学究也给咱叫来!对了,让太子也来!还有……去东宫,把张晋先生‘请’来!” 他特意在“请”字上加重了语气。

半个时辰后,武英殿偏殿,气氛凝重。被紧急召来的几位重臣和耆老面面相觑,不知道陛下为何突然在非朝会时间召集他们,而且看陛下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太子朱标站在朱元璋下首,神色恭谨中带着一丝不安。张晋则依旧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最后一个溜达进来,很自然地找了个角落的椅子坐下,甚至还打了个哈欠。

朱元璋扫视了一圈众人,没有绕任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声音冷得像冰:“今日叫你们来,只议一件事——咱大明的宝钞!”

众人心里都是一咯噔。宝钞?这可是个敏感话题。

朱元璋将毛骧暗访所得,挑重点说了一遍,尤其是宝钞严重贬值、民间拒收、甚至贱如厕纸的情况。他没提张晋,只说是“偶有所闻”,派人核实后的结果。

话一说完,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老翰林宋濂颤巍巍地出列,痛心疾首:“陛下!宝钞乃利民之策,岂会如此?定是奸商猾吏从中作梗,盘剥百姓!当严查严惩,以正视听!”

都察院詹徽也附和:“宋公所言极是!宝钞法乃朝廷大政,岂容民间肆意诋毁?臣请旨,彻查散布谣言、拒用宝钞者,以儆效尤!”

工部尚书秦逵管着宝钞提举司,脸上有些挂不住,支吾道:“这个……宝钞印制,皆按旧例,或许……或许流通日久,略有磨损,致使民间有所误解……”

户部尚书曾泰则是一脸苦相,他是管钱的,最清楚国库和民间的实际情况,心里明镜似的,但也不敢直接打皇帝的脸,只能含糊道:“这个……民间兑换,或有偏差……还需……还需从容计议。”

总之,除了喊打喊杀维护朝廷体面,就是和稀泥,没人敢直面问题的核心——宝钞制度本身已经烂透了。

朱元璋越听脸色越黑,胸口那股邪火又窜了上来。他猛地一拍御案!“放屁!都什么时候了,还跟咱在这打马虎眼!磨损?误解?偏差?毛骧亲眼所见,一钱银子换一贯三百文宝钞!米铺布庄公然拒收旧钞!这他娘的是偏差吗?!这是咱大明宝钞已经成了擦屁股纸!”

皇帝爆了粗口,吓得几位老臣一哆嗦,连忙跪地请罪。

角落里,张晋实在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在这肃杀的气氛中,这笑声格外刺耳。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

朱元璋瞪着他:“张晋!你笑什么?!”

张晋慢悠悠地站起身,掸了掸并不存在的灰尘:“我笑诸位大人,包括老朱你,都还在抱着遮羞布不放。问题明明出在根子上,却非要怪叶子黄了。”

他走到殿中,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几位大臣,最后落在朱元璋身上:“老朱,我问你,也问问在座各位。你们口口声声宝钞是朝廷法币,不容诋毁。那我问问,朝廷自己,信不信这宝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