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贞观第一狂徒 > 第69章 军工改良露头角

第69章 军工改良露头角(1 / 2)

马蹄铁之功,让薛斩的名字再次响彻朝堂与军营,李世民那句“待马蹄铁装备全军,朕再行封赏”的承诺,更是让无数人眼热。然而,薛斩本人却异常清醒。他深知这份荣耀如同烈火烹油,看似风光,实则将自己架在了更高的火上炙烤。侯君集、王弘等人的敌意有增无减,而世家门阀,尤其是意图掌控新式军械制造权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也因马蹄铁之事,将更多审视、乃至不善的目光投注到了他的身上。

就在这微妙关头,一纸调令,送到了千牛卫军营。因献马蹄铁有功,且“颇通巧思”,李世民特旨,命薛斩暂兼军器监少监(副职)一职,参与督导军械制造,特别是协助将作监,尽快完成马蹄铁的推广与全军列装。

这道旨意,看似是对薛斩的进一步重用和信任,实则将他直接推入了帝国军工体系这个更加复杂、利益交织更为深刻的漩涡中心。

军器监,掌管全国除将作监负责部分特制器械外的常规军械制造、储备与分发。这里不仅是技术工匠的聚集地,更是各方势力渗透、角力的重要场所。其中,负责弓弩制造的弩坊署,更是重中之重。

薛斩走马上任的第一天,便感受到了无形的阻力。军器监的官员和资深大匠们,对这个靠着“奇巧淫技”骤然蹿升、年纪轻轻的“外行”上司,表面恭敬,眼底却大多藏着怀疑与不屑。尤其是弩坊署的署令,一位姓崔的官员(博陵崔氏旁支),态度更是冷淡中带着疏离。

薛斩不以为意,他来此,本就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他直接扎进了弩坊署的作坊和库房,花了数日时间,仔细观摩唐军制式蹶张弩的制造流程,测试现有弩机的各项性能,并与工匠们交谈,了解实际使用中的问题。

他发现,大唐的弩,威力巨大,射程远,这是优点。但缺点也同样明显:上弦极其费力耗时,即便是强壮的士兵,连续射击后也会臂力不支,导致射速缓慢;望山(瞄准具)简陋,只有粗略的照门,精度很大程度上依赖射手的经验,难以速成;弩身沉重,不利于长途携带和快速瞄准。

这些问题,在薛斩看来,严重制约了弩兵,尤其是需要快速反应的轻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

数日后,军器监议事厅内,一场关于弩机改良的讨论正在进行。除了薛斩,还有将作监派来协理马蹄铁事宜的少监阎立本,以及军器监的主要官员和几位大匠。

阎立本此人,乃丹青圣手,亦精通营造,性格耿直,笃信儒家经典,对“奇技淫巧”向来抱有文人式的轻视。他此次前来,主要是负责协调马蹄铁的标准制定和将作监方面的制造,对薛斩这个“幸进”的武将本就没什么好感。

会议开始,薛斩直接摊开了几张他绘制的草图。

“诸位,近日我观弩坊制弩,威力固然强悍,然上弦费力,射速迟缓,望山简陋,精度不足。长此以往,于实战不利。”薛斩开门见山,指向草图,“我有一改良之策,请诸位参详。”

他指着第一张图,上面画着弩身后部加装的一组简易滑轮:“此乃滑轮组。加装于此,可利用杠杆省力之原理,使士兵上弦所需之力,减少三成以上!如此一来,射速可提升,士兵亦可保持更久的持续射击能力!”

他又指向第二张图,上面是改良后的望山,增加了清晰的刻度线:“此为改良望山。增加此刻度,可根据目标距离,进行更精准的调整,即便新兵,经短期训练,亦可大幅提升命中率!若辅以不同重量箭矢的射表,效果更佳!”

草图线条简洁,原理清晰,顿时在议事厅内引起了一阵骚动。几位资深工匠眼睛一亮,他们都是行家,立刻看出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上弦省力,意味着更强的持续火力;瞄准精准,意味着更高的杀伤效率和更少的箭矢浪费!

然而,还没等工匠们发表意见,一个冰冷的声音响了起来。

“荒谬!”

出声的正是阎立本。他脸色沉肃,指着薛斩的草图,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反对:“薛少监!弩机乃国之重器,形制尺寸,皆乃古法传承,历经战阵检验,岂能随意更改?!加装此等机巧之物,破坏弩身结构,不合‘古制’!若因结构改动,导致弩臂承力不均,战时崩裂,谁来负责?!此乃取祸之道!”

他这番话,站在“遵循古制”和“安全”的道德制高点上,掷地有声。几位原本有些意动的官员,顿时露出了犹豫之色。

薛斩眉头微皱,正要反驳,那位弩坊署的崔署令也适时开口,语气“恳切”:“阎少监所言极是。薛将军之法虽巧,然下官以为,确有风险。况且,加装滑轮,改制望山,工艺复杂,耗时耗力,造价必然高昂。如今北伐在即,军械需求巨大,当以稳妥、量产为先。下官以为,还是维持现有制式,加紧赶制,方是正理。阎少监之前提出的,对现有弩机进行加固、统一标准之方案,更为稳妥可行。”

薛斩心中冷笑,他早已通过暗影得知,阎立本提出的所谓“加固方案”,其中许多关键部件的采购和标准制定,实则是博陵崔氏在背后推动,意图在其中牟利。而崔署令此刻附和,其立场不言自明。

“阎少监,崔署令。”薛斩目光扫过二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古制固然有其道理,然时代在变,敌人在变,我等的军械,亦当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