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苏晚晴带着连夜完成的方案来到办公室。空无一人的办公区格外安静,只有她的脚步声在回荡。
她在会议室的白板上画下两个圆圈:左边是\"校园优选\",右边是\"山海\"。然后在中间画了一条线。
\"这是现状。\"她自言自语。
但想起顾淮之的话,她擦掉那条线,重新画了一个更大的圆圈,把两个业务都包在里面。
\"这才是应有的格局。\"
她开始深入分析两个业务的核心价值:
校园优选的优势
· 技术平台
· 品牌知名度
· 资本认可
山海的优势
· 成熟的代理网络
· 精细化的运营能力
· 稳定的盈利能力
问题在于,杨帆只看到了\"校园优选\"的价值,却忽视了\"山海\"的潜力。而她自己,也一直把\"山海\"视为附属品。
\"错了,全都错了。\"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山海不是校园优选的补充,而是另一种可能性的验证。\"
她调出\"山海\"的运营数据:
· 代理数量:32个
· 覆盖高校:24所
· 月销售额:80万
· 净利润率:18%
这些数据如果放在投资人面前,足以支撑一个不错的估值。更重要的是,这套模式完全可以在其他城市复制。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形成:为什么一定要在\"校园优选\"的框架内解决问题?
如果杨帆坚持快速扩张,那就让他去做好了。她可以带着\"山海\"专注于精细化运营,用实际业绩证明另一种路径的可行性。
这不是分裂,而是战略分工。
她立即开始完善这个思路:
双品牌战略
· 校园优选:负责平台建设和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