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产品组合(1 / 2)

价格博弈稳住了基本盘,但苏晚晴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竞争对手的存在像一把悬顶之剑,迫使她必须持续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型\"。她将目光投向了更核心的环节——产品本身。

晚上收摊后,她来到租用的储物间。这个小小的空间给了她独立思考的天地。她再次审视自己的记账本和库存清单。数据线、手机壳、贴膜,品类单一,且极易被模仿和替代。竞争对手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她需要构建更深层次的\"护城河\"。

市场需求的再挖掘:

她回想起在夜市观察到的细节。学生们除了手机配件,还会购买什么?那些卖文具、小玩具、甚至个性小摆件的摊位,同样不乏客流。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是多元的,而且是追求新奇和个性的。

\"引流品\"与\"利润品\"的进阶思考:

之前引入的低价文具算是初步尝试,但过于普通,吸引力有限。她需要找到一些成本不高、但更具吸引力、能快速引起兴趣的商品,作为新的\"引流利器\"。同时,她需要丰富\"利润品\"的层次,不能只依赖手机壳和数据线。

决策与行动:

利用一个下午没课的时间,她再次踏入了那个庞大的批发市场。这一次,她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手机配件区。

她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区域,目光锐利地筛选着。

· 拒绝那些体积过大、过于沉重或价格过高的商品(资金和运输限制)。

· 拒绝那些明显质量低劣、一看就是\"地摊货\"的商品(维护口碑)。

· 重点考察那些设计新颖、有趣好玩、符合学生审美、且进价可控的小物件。

最终,她精挑细选了几样新品:

1. 创意迷你小风扇(USb充电款): 夏秋之交,天气依旧闷热,图书馆、自习室甚至宿舍都能用。进价8元,计划售价15元。体积小,颜值高,实用性强。

2. 减压指尖陀螺(多种炫酷造型): 当时正开始流行的解压小玩具,对学生群体有莫名吸引力。进价3-5元不等,计划售价8-10元。

3. 几款设计独特的磁性书签: 比普通文具更有趣,进价极低(按盒批),计划售价1元\/个或2元\/三个。

新的产品组合策略:

回到储物间,她重新规划了摊位的陈列和销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