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24章 凭什么?凭你叫姜晨吗?

第224章 凭什么?凭你叫姜晨吗?(1 / 2)

会议室里,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有人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落在桌面,却无人察觉;有人端起的茶杯停在半空中,茶水晃动却未洒出;还有人身体前倾,保持着刚才倾听的姿势,却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一动不动。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一阵此起彼伏的倒吸凉气声,紧接着是零星的、压抑不住的惊呼:“两周?!”

“这怎么可能?!”

“姜厂长,您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这些声音,从最初的低语,逐渐汇聚成一股嗡嗡声,在会议室里回荡。

坐在前排的几位老专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原本紧锁的眉头此刻彻底舒展开来,却不是因为释然,而是因为极度的震惊让他的面部肌肉都僵硬了。

他的嘴巴微微张开,仿佛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发不出声音,只能看到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

年轻的科研人员们则更加直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与茫然。

有人下意识地揉了揉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听;有人则直接看向身边的同事,试图从对方的眼神中找到一丝共鸣或慰藉。

他们从事材料研发,深知一款新型材料从理论概念到实验室样品,再到工业化量产,是一个何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通常而言,即使是最顺利的研发项目,也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基础研究和小批量试制,而要达到稳定量产,更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

例如,某种新型高温合金的研发,从最初的配方探索到最终应用于发动机,可能需要耗费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心血。

而姜晨,竟然轻描淡写地说,这种革命性的“玄武甲”薄膜,两周后就能问世并具备初步量产能力?

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周建国教授的表情也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深深的思索。

他知道姜晨总能带来奇迹,但这次的“奇迹”似乎也有些过于惊世骇俗了。

他看向前森院长,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能给出一些解释。

然而,前森院长此刻也同样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之中。

他的身体在不自主地颤抖,紧握着教鞭的手指关节泛白。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材料研发的周期和难度,姜晨的这句话,无疑是对他几十年科研经验的巨大挑战。

但他的眼神最深处,是对这个年轻人的期待。

前森院长深知姜晨的“不凡”,也曾亲眼见证过姜晨带来的“不可能”,所以,尽管理智告诉他这几乎是痴人说梦,但内心深处,却又有一丝微弱的火苗在跳动——或许,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再次创造奇迹?

尽管从内心深处来说前森院长是愿意相信姜晨的,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因为他觉得姜晨不是那种口出狂言的人,既然他敢这么说,那他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但出于对科学的严谨,他还是起身。

见他起身,周围的科研人员都停止了交谈,他们将目光从姜晨身上放到了前森院长身上,又从前森院长身上放到了姜晨身上。

前森院长问出了他心中,也是在场所有科学家心中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姜晨究竟凭什么能保证在两周内拿出样品。

凭什么?

凭你叫姜晨吗?

“两周后就能问世,并具备初步量产能力”

这句看起来就像是军令状一样的话,让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没人敢打破这诡异的寂静。

“姜晨同志,您方才所言,两周内便能使‘玄武甲’问世并具备初步量产能力……这,这是否有些……过于乐观了?您究竟有何依据,能做出如此惊人的保证?这并非儿戏,而是关系到国家战略重器的关键一环,容不得半点虚假。”

他的话语,既是疑问,也是一种对姜晨的考验。

在场的其他专家们也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等待着姜晨的解释。

他们需要一个能说服他们的理由,一个哪怕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至少能自圆其说的理由。

姜晨淡淡地笑了笑,他知道这是必然的反应。

要不是害怕没有合理的来源,他甚至可以在兑换出来的当天,就拿出新材料的样品,但那样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呢?

他不能每次都凭空变出新材料来,那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前院长,各位专家,两周……其实已经是保守时间了。”

姜晨语气平静,但这份平静中却蕴含着强大的自信,仿佛他所说的并非是挑战极限,而是理所当然,“我知道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凤凰军工厂在材料研发上的独特模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专家,确保他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