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希望的田野(1 / 2)

与此同时,“绞索”行动的寒意,正从高精尖的工业领域,向整个国民经济的肌体蔓延。

然而,对于姜晨来说,一场比“绞索”更让他感到不安的风暴,正来自一个最古老、也最基础的领域。

这天,他没有待在凤凰军工厂的无尘室或“昆仑”号的指挥中心,而是站在了豫中平原一片刚刚收割过的麦田里。

脚下,是干涸、板结的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秸秆焚烧后的呛人烟尘和贫瘠的土腥味。

“姜总师,您……您这边请,风大。”豫州某地官员,一个名叫刘建功的中年干部,正局促不安地跟在姜晨身旁。

他实在想不通,这位如今在龙国高层中如日中天、连刘老和冯老都要倚重的“国宝”级总设计师,为什么会突然放弃京城的重要会议,跑到他们这个鸟不拉屎的贫困县来“考察”。

这里没有先进的工业,没有高科技,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低产的田地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姜晨没有理会他,只是弯下腰,从地里抓起了一把干土。土块在他的手中,像沙子一样滑落,没有丝毫的“油性”。

“刘书记,”姜晨的声音平静,却让刘建功感到了无比的压力,“我看了你们县志。水旱蝗汤,四害俱全。你们这里的耕作方式,五百年来,有过本质的变化吗?”

刘建功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诛心”的问题。

“报告姜总师,”他擦了擦汗,硬着头皮说道,“我们……我们一直在努力。您看,我们已经普及了化肥,淘汰了牛耕,大部分都用上了拖拉机……”

“是吗?”姜晨指向不远处一条几乎快要淤塞的灌溉渠,“这就是你们的水利设施?我听说,还是六十年代‘学大寨’时修的。现在还能过水吗?”

他又指向远处,几个正弯着腰,用最原始的镰刀,一点点收割着残余玉米秆的老农。

“这就是你们的农业机械化?”

刘建功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我再给您看一组数据。”姜晨从秘书手中拿过一份文件,“这是我托农业部的朋友调的。你们县,平均亩产小麦450斤,玉米600斤。这个数字,三十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而你们的化肥施用量,却翻了五倍。”

“这意味着,土地的潜力,已经被榨干了。你们不是在种地,你们是在……用昂贵的化肥,换取最低限度的口粮。”

姜晨转过身,看着这位地方大员,目光锐利。

“刘书记,你知道在凤凰军工厂,或者在大连船厂,一个熟练的八级技工,一个月能创造多少产值吗?是你们这里一个农民一辈子产值的十倍甚至更多!”

“而我们,却要用这十倍的产值,去补贴他们生产出来的、昂贵的、低效的粮食。我们的工业化,我们造航母、造芯片、造高铁……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何等脆弱的、需要不断输血的农业基础之上!”

“‘绞索’行动,他们现在卡我们的芯片,卡我们的机床。那如果有一天,他们卡我们的粮食呢?”姜晨的声音,陡然转冷,“如果鹰酱利用他们遍布全球的粮食巨头,操纵国际粮价,让我们的进口成本翻上十倍?我们这十亿人,吃什么?!”

“到那个时候,‘昆仑’号能当饭吃吗?‘海龙’战机能填饱肚子吗?”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姜晨将手中的泥土,狠狠地洒在地上,“我们花了十年时间,在军事和工业上,试图站起来。但我们的双脚,却还深深地陷在这片古老而又贫瘠的黄土地里!”

“这个‘根’不牢,我们所有的‘强基’、‘强军’,都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倒了!”

刘建功和所有随行的当地官员,都被姜晨这番振聋发聩的“土地忧思”,震得面无人色。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辖下这片土地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经济问题,它关乎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

当天夜里,返回京城的专机上,姜晨对陪同考察的冯振国,正式提出了他的建议。

“冯老,‘强基’国策,必须扩容。”

“‘工业母机’和‘龙芯’,解决了我们‘手’和‘脑’的问题。但我们还有一个更致命的短板——‘胃’。”

“我建议,立刻启动‘国家农业现代化攻坚计划’,代号,就叫‘希望’。将其提升到与‘一号工程’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我们必须用最先进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的土地,学会自己‘造血’!我们要用技术,把龙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冯振国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看着姜晨那双在黑暗中依旧亮得惊人的眼睛,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又一次,抓住了这个国家最根本的命脉。

“好!”他重重地点头,“我全力支持你!你要什么,我给什么!”

一周后,京城,龙国农业科学院,一间不对外开放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内。

气氛,比核反应堆的临界测试还要紧张。

农业部陈岩,以及龙国最顶尖的几位作物遗传和育种专家,包括那位德高望重的,研究“杂交水稻”的袁平院士,以及他的同事罗明轩院士,都聚集在这里。

他们围着一台由凤凰军工厂提供的、国内唯一的“超高精度基因测序仪”(实为姜晨用系统积分兑换的“魔改版”),等待着一个足以改变龙国农业史的“判决”。

测序仪的样品仓内,放着几粒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金黄色的稻种。

这是姜晨带来的。

“姜总师,”罗明轩院士扶了扶老花镜,“您……您确定,这份图谱……是这几粒种子的?”

在他的手中,是一份由姜晨“提供”的、关于这几粒稻种的“基因图谱”和“关键性状标记点”的打印资料。

“罗老,您是内行。”姜晨微笑着,指着资料上那几个被他用红笔圈出的、复杂的基因序列,“这个位点,我们称之为‘高产素-1’(Y-1A),它的表达,理论上可以让水稻的有效分蘖率,提升百分之三十。而这个位点,‘抗倒伏-SDE1’,则能让水稻的茎秆变得更粗壮、更坚韧,足以支撑起增产带来的额外重量。”

“还有这个,‘广谱抗病-RGA-5’……”

袁平院士和在场的育种专家们,早已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听一场育种报告,而是在听一场科幻发布会。

姜晨口中的每一个基因位点,每一个功能描述,都精准地切中了他们几十年来梦寐以求、却始终无法稳定获取的“完美性状”!

这哪里是“育种”?

这是“造物”!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罗明轩艰难地问道。

“空间诱变,加上……一点点计算生物学的运气。”姜晨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半真半假的“官方”说辞,“我们在几年前,就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了大量的作物种子。在经历了太空辐射和微重力环境的诱变后,我们利用凤凰厂的超级计算机,对数百万份样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因测序和筛选,最终,才从这上百万份样本中,找到了这几个蕴含着‘奇迹’的突变体。”

“我们将其命名为——‘星种’系列。”

这个解释,听起来天衣无缝,充满了高科技的神秘感,也完美地掩盖了系统的存在。

“嘀——”

就在这时,测序仪发出了一声轻响,打印机开始“咔咔”作响,吐出了长长的、印满了A/T/C/G字母的分析报告。

一名年轻的助手,颤抖着手,将报告递给了罗明轩。

罗院士将报告,与姜晨提供的“图谱”,放在一起,逐行对比。

一模一样!

分毫不差!

姜晨提供的“图谱”,与他们刚刚测序出来的真实基因序列,完美吻合!

“神……神了……”罗明轩院士的手,开始剧烈颤抖,“理论……理论上,它真的……真的具备这些性状!”

“罗老,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姜晨微笑着,将一个更大的“技术礼包”,推到了陈岩部长的面前。

“光有好的种子,没有好的种法,也是白搭。‘星种’系列,就像是F1赛车,它需要F1赛道才能跑出成绩。”

“这是我为‘希望’计划,准备的另外两项核心技术。”

“第一,‘精准灌溉’。”姜晨拿出一份文件,“包括滴灌和喷灌技术。核心在于两个东西:一是这种用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抗堵塞、抗老化的滴灌管和喷头;二就是这套基于‘红星’系统简配版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终端。”

“它可以根据土壤的实时湿度和由传感器提供的肥力数据,自动地、按比例地,将水和液态肥,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节水、节肥,均可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二,‘适用性农机’。”姜晨又拿出一叠图纸,“我们的土地,不是鹰酱那种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万国牌’的大型农机,不适合我们。我们需要的是这种——小型、廉价、皮实、易于维护的‘山地丘陵型’农机。”

图纸上,赫然画着几款结构精巧、外观小巧的“凤凰”牌农机:小型化插秧机、多功能履带式田间管理机,可喷药、施肥、以及一款适用于小地块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这些农机的发动机和控制系统,都将实现国产化。我们要让我们的农民,买得起,用得起,也修得起!”

陈岩和罗明轩二人,看着桌上这“种子、灌溉、农机”三位一体的、完整的现代化农业解决方案,他们的大脑,已经彻底被这幸福的“组合拳”,砸得一片空白。

他们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即将在龙国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立刻!马上!”陈岩猛地站起身,抓起桌上的保密电话,“在东北黑土地、江淮水稻区、西北旱作区,三个地方,立刻划出三个‘特区’!调集最好的专家,最好的资源,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让‘星种’,在龙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深秋,豫中平原。

秋老虎的余威尚在,但空气中已经带上了黄土特有的、干燥而冷冽的气息。

在村东头那片最大的、连片的五亩地里,气氛却紧张到近乎凝固。

张卫国这位六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正蹲在地头上,那双布满了沟壑、如同老树皮般的手,在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他那杆从不离身的旱烟袋,今天破天荒地,没有点燃。

他的目光,死死地锁定在不远处那两台正在轰鸣的、红色的“怪物”上。

那两台“凤凰”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吞噬着他这五亩地里金黄的麦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