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名字,听起来平平无奇——《关于主轴热变形的自适应误差补偿算法研究》。
汪建成听得有些心不在焉,在他看来,这无非就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主轴的温度,然后根据一个固定的热胀冷缩系数,在程序里,对坐标进行一个简单的线性补偿。这种方法,十几年前就有了,毫无新意。
然而,当刘明在屏幕上,展示出他算法的核心逻辑框图时。
汪建成脸上的那丝不屑,瞬间凝固了。
他看到了什么?
那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补偿!
那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闭环的,自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
刘明还在用他那略带青涩的声音介绍着:“……我们的算法,不仅仅是测量温度。它会通过安装在主轴内部的微型振动传感器和应力规,实时采集主轴在不同转速,不同切削负载下的,高达上百个维度的数据。然后,通过这套‘误差学习’算法,它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样,不断地,实时地,去‘预测’下一个0.01秒,主轴可能会产生的,连我们自己都无法精确计算的微米级变形,并提前,在伺服电机指令中,输出一个……反向的补偿向量。”
“简单来说,”刘明挠了挠头,试图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来解释,“普通的机床,是人让它走到哪,它就走到哪。而我们的‘神工二号’,是人让它走到A点,它会自己‘思考’一下,根据它自己的‘感觉’,它知道直接走过去会有误差,于是,它会主动地,走向一个我们指令之外的,虚拟的b点。而最终的结果是,它的刀尖,会分毫不差地,正好停在我们最初想要它到达的……A点。”
“这……这……”
汪建成感觉自己的大脑,被一把重锤狠狠地砸了一下。
他瞬间,就明白了这项技术的恐怖之处!
这已经不是“补偿”了!
这是赋予了冰冷的机器……“灵魂”和“直觉”!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再疯狂地,不计成本地,去追求材料本身的绝对刚性和加工的绝对精度。他们可以用一台相对廉价的,精度没有那么高的机床,通过这套“聪明”的算法,达到,甚至超越,那些用最昂贵的材料,最顶级的工艺,制造出来的超精密机床的加工效果!
这是对整个精密机械制造理论的……降维打击!
汪建成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张逻辑图,他的内心,掀起了滔天巨浪。
一半,是作为一个学者,在看到更高维度智慧后,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与自卑。他引以为傲的那些,关于材料刚性,关于传动误差的研究,在这套算法面前,显得如此的……笨拙,和可笑。
而另一半,则是被点燃的,无法遏制的……贪婪!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滋生。
“如果……如果我能得到它……”
“我不需要完全搞懂它!我只需要……把它,拿到星条国,或者日耳曼,去发表!不!去申请专利!这……这足以让我成为世界级的专家!这能换来……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豪宅!名车!还有……所有人的尊敬!”
这个念头,像一棵毒藤,瞬间缠绕住了他的心脏。
会议结束时,他整个人都浑浑噩噩的。
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走出会场的。
当晚,他鬼使神差地,去了窦院士的家。
在书房里,他将今天看到的“自适应误差补偿算法”,用一种混杂着狂热与嫉妒的语气,向自己的恩师,进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