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道启西行(1 / 2)

太原新城,林宅。

林砚与师叔玄明对坐。

如今的玄明,衣着已是在中国并不常见、但在长治基督教区已被认可的黑色神父袍,领口洁白,一枚简单的十字架悬于胸前。

然而,他斟茶的手势,眉宇间那份超然物外的气度,却依旧带着道家余韵。

林砚已全然看不到当初第一次见面时“灌肠神父”的狼狈样子(284章)。

“师叔,”林砚执壶为他续上热茶,语气带着探讨的意味,“我们在欧洲的根基渐稳。货物、人脉都已铺开。我在想,除了货物与金钱,我们或许还能送去些别的东西。”

玄明心中却是念头微转。

别的东西?

他深知自己这位师侄绝非寻常。

师祖当年破例亲收林砚入门,传授不传之秘的功法,便已预示此子不凡。

从当年林砚亲赴教堂,请他出山主持长治、晋城防疫,那时他便窥见,这看似年幼的师侄,实则是搅动风云、缔造领航者这庞然大物的幕后推手。

再到后来,自己几乎是被赶鸭子上架,负责起领航者公司在山西全省各级医院的筹建、运营,乃至医生护士的培训体系,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林砚布局之深、手段之奇,其见识与能力,常人有未逮,堪称神鬼莫测。

前两次,一次比一次难,影响力也是一次比一次大。

这第三次找他,估计也是简单不了!

玄明抬起眼,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睛温和地注视着林砚:“你心中所想的别的东西,恐怕非同一般。”

“是思想,或者说,一种源自东方的,看待世界与安顿内心的智慧。”

林砚直言不讳,“我在想,我们道家文化,是否有可能,西行传播?”

玄明闻言,并未显露出惊诧,只是指尖轻轻抚过胸前的十字架,沉默了片刻。

这沉默里,既有对道家精髓的深刻理解,亦有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壁垒的清醒认知。

“砚儿,”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兼具了布道者的庄重与修道者的空灵,“你可知,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播撒道的种子,何其艰难?

《道德》五千言,固然智慧如海,但其无为、不争之旨,与西方崇尚征服与绝对信条的土壤,可谓格格不入。

更遑论语言隔阂,经典深奥,以及罗马教廷潜在的审视与阻力。”

“师叔所言,皆是实情。”

林砚点头,他深知此事的复杂性,“正因其难,若成,则意义非凡。

我们不必,也不能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

我在想,是否可以借助师叔您这独特的身份与视角,找到一条迂回之路?”

玄明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微微颔首,示意林砚继续。

“欧陆烽火连天,旧有的秩序与信念正在崩塌。

人们在硝烟中,不仅肉体受伤,灵魂更无所依傍。

基督教倡导博爱与救赎,然则战火不息,难免有人对其力量产生怀疑,心灵出现空缺。”

林砚分析着,目光锐利,“我道家思想,核心在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它不设定唯一的人格神,不介入世俗的纷争,提供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于内心寻求安宁的法门。

这对于在工业喧嚣与战争残酷中倍感压抑、寻求出路的灵魂,或许是一种全新的慰藉与启发。”

他看向玄明,目光恳切:

“师叔,您身兼道、耶两家之长,既明道家之玄妙,亦知基督教之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