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风起青萍(2 / 2)

这时,一位一直沉默的,来自小部落的年轻台吉怯生生地开口:

“我……我听说,自从省府进驻归绶,今年冬天牧民们领到的过冬粮食和药材,比往年充足了不少。而且,省府规划修建通往包头的铁路,据说大同的工厂已经能造铁轨和火车了,说是以后我们的牛羊皮毛,能更快运出去卖更好的价钱……”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死水,激起了不同的波纹。

“哼,小恩小惠!”一位老台吉不屑地哼道,“那是收买人心!铁路修通,他们的兵和货物来得更快!大同那边的工厂日夜不停,造的就是这些东西!到时候,我们还有什么自主可言?”

“可是,”年轻台吉鼓起勇气反驳,“至少现在的牧民能活下去,能过得更好些。我们之前,不也常常为部民过冬的粮食发愁吗?而且,剿匪之后,商路确实安全多了,从大同来的商队带来的茶砖、布匹和铁器,也多了不少。”

额璘臣贝子眼中精光一闪,他看向阿穆尔灵圭亲王:

“亲王,您看,这或许就是山西的高明之处。

一手拿着刀枪,一手拿着粮食和银子。

反抗的,如同那几家,灰飞烟灭;

顺从的,如达尔罕,虽失了权柄,但富贵犹在,甚至可能因这铁路、这商路得到些实惠。

他们在大同展示的,恐怕不只是武力,还有我们无法拒绝的将来。

他们这是要彻底改变草原的规则啊。”

阿穆尔灵圭亲王缓缓坐回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山西带着一套全新的、强大的秩序来的。

这套秩序,会摧毁他们这些旧贵族的特权,但似乎,也确实能给这片土地和大多数牧民带来某种他们以往无法给予的安定与发展。

而大同,就是这套秩序的核心展示区。

“你们决定去吗?”他抬起眼,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额璘臣贝子苦笑一声:

“我部落小,不敢不去。而且,我也想去大同亲眼看看,这山西都军府,到底建起了怎样的基业,能让达尔罕那样的人都低头。

看看那些工厂,那些据说能自己走动的汽车,还有那能飞上天的飞艇。

或许,这世道真的变了。”

齐克图札萨克闷声道:“老子不去!就说病了!他们还能把我从部落里拖到大同不成?”但他这话说得明显底气不足。

阿穆尔灵圭亲王沉吟良久,最终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做出了某个艰难的决定。“去吧。”他声音有些沙哑,“都去。带上家眷。”

在众人惊愕、疑惑的目光中,他继续说道:“躲是躲不掉的。既然躲不掉,不如亲自去大同看看,这庆祝游行到底是个什么阵仗,这山西的根基究竟雄厚到什么地步。若是大势真的不可逆,”

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无奈,有不甘,也有一丝审时度势的精明,“至少,我们要为自己,为家族,争取一个不至于太差的结局。

达尔罕签了那文书,至少保住了性命和大部分家产。

我们若顽抗到底,只怕连这点都剩不下。

去大同,既是冒险,也是探底。”

他看向额璘臣贝子:

“额璘臣,你消息灵通,路上我们多通声气。”

又看向齐克图,“齐克图,把你的脾气收一收,这次去大同,是观察,是试探,不是去打仗。”

一场原本充满愤懑与恐慌的聚会,最终在一种沉重的、认命般的氛围中结束。

没有人能拿出更好的办法,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软硬兼施的策略面前,他们这些曾经叱咤草原的王公,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

类似的讨论和挣扎,在广袤的北疆各地,在不同的王府、帐篷里,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

有人恐惧,有人愤怒,有人观望,也有人像额璘臣贝子一样,敏锐地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开始思考顺从之外的可能性。

通往大同的各条道路上,一支支代表着蒙古各旗、各部的车队,开始怀着复杂无比的心情,向着那座传说中的工业重镇、山西力量的北方心脏汇聚。

车轮碾过秋日的草原,留下的不仅是车辙,更是一个旧时代被迫迈向新时代的沉重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