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人人有饭吃!(1 / 2)

月末,求月票!求推荐!

-----------------

前两篇关于山西工业奇迹与教育创新的报道,已然在华夏大地上激起了千层巨浪。

但《申报》记者沈文翰的洞察力告诉他,无论是轰鸣的机器还是崭新的学堂,若没有最基础的支撑,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这个支撑,便是粮食,是千百年来困扰这片土地的最大难题——吃饭问题。

他决定将笔触深入这片黄土地的根基,探寻山西如何破解这千古困局。

这一次,他的调查始于田野。

时值夏收尾声,沈文翰穿梭于太原盆地、滹沱河沿岸乃至吕梁山区的梯田之间。

所见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记者也深感震撼。

金色的麦浪虽已大部分归仓,但田埂上堆积如山的秸秆、农人们脸上那难以掩饰的丰足喜悦,以及空气中尚未散尽的麦香,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罕见的丰年。

他走访了农会干事、老农,甚至找到了领航者公司农业部的技术员。

综合各方信息,一组惊人的数据逐渐清晰:

1916年,山西全省夏收小麦种植面积逾一千万亩,平均亩产达到了破天荒的387斤!

而在水利条件更优、耕作技术推广更早的长治、晋城地区,亩产甚至达到了563斤的高位。

这与当时中国北方许多地区亩产不足一百五十斤的普遍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天爷赏脸是一方面,”

一位脸上刻满风霜皱纹的老农在自家刚打完麦子的谷场对沈文翰说,“关键是,种子好,水够用。”

他指着院子里堆放的饱满麦粒,“用的是农事试验场推广的林耐二号良种,耐旱抗倒伏;地里通了水泥渠,天再旱也能从水库引水来;领航者公司还会派技术员来教种植技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哩!”

沈文翰意识到,这绝非仅靠风调雨顺就能实现的成就。

其背后,是良种选育、水利建设、农技推广、基层社会组织动员等一系列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山西模式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深刻体现。

然而,更让他感到震撼的发现,还在后头。

通过一位在省府民政部门供职的旧识,他了解到一个更为惊人的事实:

早在1915年,山西便已开始系统性地构建规模宏大的战略粮食储备体系。

在长治依托地形优势,修建或改造了多处大型山中粮仓。

至1915年底,领航者公司名下的粮食仓库中合计,储备的小麦、小米等主要粮食已超过五百万吨!

而这个数字,在1916年夏收之后,预计还将显著提升,而且粮食品种数量将会扩大。

“五百万吨……”沈文翰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数字时,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即使全省绝收,这些存粮也足够全省军民支撑两年以上!

这意味着灾年这个如同梦魇般缠绕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词汇,在山西第一次失去了其恐怖的威力。

他设法获得许可,在严密护卫下参观了位于长治的一处山中储备库。

那是在山体中改造出的巨大洞库,干燥通风,一排排巨大的粮垛整齐排列,望不到尽头,只有测量温度和湿度的工人在其间默默巡视。

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醇厚气息,这是一种让人感到无比安心的味道。

负责管理的官员告诉他,这套储备系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轮换,确保存粮质量,并有一套完整的应急发放预案。

“林县长常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那位官员平静地说,“我们存的不是粮食,是民心,是稳定,是应对任何变局的底气。”

带着无比的激动与使命感,沈文翰的第三篇通讯《山西模式:人人有饭吃!——探秘三晋大地的粮食安全保障》在《申报》头版长篇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