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的秋日,太原新式小学堂的钟声敲得清脆。
学堂是由旧书院改建,青砖灰瓦间嵌着新式的玻璃窗,院里两棵老槐树叶子已染了金黄。
穿着各色衣裳的孩童们被家人送来,一时间嬉笑声、哭闹声、嘱咐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鲜活又嘈杂的生气。
林砚穿着一身苏婉贞特意订制的藏青色学生装,背着个牛皮书包,慢悠悠地走在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上。
青砖拱券的门楼,上面刻着校名,倒是有些气势。操场上竖着篮球架,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拍打着篮球。教室的窗户宽大明亮,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喧闹声。
“啧,倒是比想象中像样点。”林砚心里嘀咕着,目光扫过那些或紧张、或兴奋、或哭鼻子的新同学,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像是在观赏一出有趣的默剧。
“倒也有趣。”他心下暗忖,目光掠过教室窗明几净的窗户,看到里面摆放整齐的崭新桌椅和那块墨绿色的黑板,一种奇异的时空交错感油然而生。
上学于他而言,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角色扮演游戏——努力扮演一个略有天资的七岁孩童。
他按照指示牌,找到了一年甲班的教室。
门口已经围了不少家长和孩子。
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穿着长衫的中年先生,正拿着名册,声音温和地安排着。
林砚灵活地挤到前面,正要开口报名字,忽然,两只手一左一右,同时拍在了他的肩膀上。
力道不轻,带着明显的兴奋和熟稔。
“哈!果然是你!”一个清脆活泼的声音在左边响起。
林砚不用回头,嘴角就先勾了起来。
他转过身,果然看到了那两张一模一样的、带着狡黠笑容的脸蛋。
顾云菲今天换了身蓝布女学生装,梳着两条油光水滑的麻花辫,辫梢系着红色的头绳,活力四射,正笑嘻嘻地看着他,一只手还搭在他肩上。
旁边的顾云嘉则是同样的打扮,但气质沉静许多,她微微一笑,眼神里透着果然如此的了然,轻声道:“林砚,我们又见面了。”
“二位顾女侠,别来无恙?”林砚学着江湖人的口气抱了抱拳,眼里满是笑意,“看来我们这缘分,是老天爷钦定的?”
“那当然!”顾云菲扬着下巴,很是得意,“以后在这学堂里,我们罩着你!”
顾云嘉轻轻拉了下妹妹的袖子,示意她收敛点,然后对林砚说:“我们刚才看到名册了,我们三个都在甲班。”
正说着,那戴眼镜的先生听到了动静,扶了扶眼镜看过来:“哦?你们三个认识?正好,省得陌生。叫什么名字?我核对一下。”
“先生,我叫林砚。”
“顾云嘉。”
“顾云菲!”
先生低头在名册上找了找,用笔勾了一下:“嗯,林砚,顾云嘉,顾云菲……没错,都是一年甲班的。进去吧,自己找位置坐好,保持安静。”
“谢谢先生!”三个人异口同声,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鱼贯走进了教室。
教室宽敞明亮,摆着崭新的双人课桌。
已经有些孩子坐下了,大多规规矩矩,带着初入学的拘谨。
顾云菲眼睛一转,拉着姐姐就往后排靠窗的位置走:“这儿好,看得远!”
林砚自然地从善如流,坐在了她们前排的位置,转过身来就能说话。
顾云菲立刻趴到桌面上,小声道:“喂,林砚,你功课怎么样?要是跟不上,可以让我姐教你,她看书最厉害了!”她毫不客气地把姐姐卖了。
顾云嘉轻轻嗔了妹妹一眼,却没否认,只是看着林砚。
林砚笑了笑,从书包里拿出崭新的国文和算术课本,随手翻了翻,语气轻松:“应该还行吧。”
孩子们陆续进来,教室渐渐坐满。
太原求学生活的第一天,正式开场。
很快,铃声敲响。
方才那位戴眼镜的先生拿着书本和教鞭走了进来,站在讲台上,清了清嗓子。
“诸位同学,鄙人姓李,木子李。未来一年,将由我担任诸位的级任先生,教授国文与修身……”
李先生讲话温吞,带着老派读书人的迂腐气,开始讲述校规礼仪、尊师重道。
林砚一只手支着下巴,看似在听,眼神却飘向了窗外操场上那棵叶子开始泛黄的大树。
忽然,他感觉后背被什么东西轻轻戳了一下。
不用回头,他也知道是后排的顾云菲。
紧接着,一张小小的、折叠起来的纸条从桌下递了过来。
林砚不动声色地接过,在桌下打开。
纸条上画着一个小人,正张着大嘴打哈欠,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两个字:“好—无聊—!”
画功稚嫩,却抓住了精髓,一看就是顾云菲的手笔。
林砚忍不住弯起嘴角,从铅笔盒里拿出铅笔,在纸条背面快速画了个象老师的小人,然后在旁边添上一句:“先生须子,一动一动。”
画完,手腕一抖,纸条精准地滑落到了后排顾云嘉的桌面上。
顾云嘉拿到纸条,看了一眼,肩膀微微耸动了一下,显然在忍笑。
她拿起笔,也添了几笔,然后又传回给林砚。
林砚打开,看到自己画的那个小人旁边,多了一个更小的、捂嘴偷笑的女娃娃,线条细腻多了。
三个孩子用这种隐秘的方式,在枯燥的训话下建立起了第一个课堂秘密,一种独特的默契和乐趣在无声中蔓延。
李先生终于讲完了开场白,开始点名。
每念到一个名字,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紧张又大声地答“到”。
“林砚。”
林砚站起身,声音清朗平稳:“到。”
李先生扶了扶眼镜,多看了他一眼,似乎对这个名声在外的孩子格外留意,然后才示意他坐下。
“顾云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