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双重的煎熬(1 / 2)

下午的枯树岭,阳光驱散了晨雾,将巨大的建设工地毫无保留地暴露在秋日的天幕下。

尘土在脚步和车轮下扬起,机器的轰鸣、钢铁的碰撞、工人的号子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原始而磅礴的声浪,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和神经。

分组后的队伍,如同细流汇入这片沸腾的钢铁之海,迅速被其裹挟、吞没。

施密特亲自带着冶金组和陈志远的团队,直奔那座已初具雏形的高炉基座。

巨大的混凝土墩子上,巨大的炉缸如同沉睡的巨兽,冰冷的钢铁反射着阳光。

几个德国技术员正指挥着工人,用精密的水平仪反复校准炉缸的基座螺栓。

“陈组长,”施密特指着那些粗壮的螺栓,他的声音在嘈杂中需要刻意提高,“基础。所有力量的起点。误差必须控制在0.5毫米内。否则……”

他做了个扭曲断裂的手势,眼神锐利地扫过陈志远和他身后几个汉阳来的熟练工,“安装的每一步,都对应着规程上的一个编号。菲舍尔!”

助手维尔纳·菲舍尔立刻翻开一本厚厚的德文安装手册,找到对应页码,吴文渊迅速凑近,几乎同时开始低声翻译:

“规程编号H001-7,基础螺栓二次校准标准:水平度偏差小于等于0.5/,垂直度偏差小于等于1/,扭矩值按附表三执行……”

术语像冰雹一样砸下来。

陈志远带来的一个老工长,在汉阳干了十几年,此刻盯着那些锃亮的螺栓和精密的仪表,眉头紧锁,额头渗出汗珠,嘴里无意识地念叨着

“0.5毫米?乖乖……”。

几个年轻学徒更是屏住了呼吸,眼睛瞪得溜圆,仿佛那螺栓是什么洪荒巨兽的牙齿。

另一边,负责选矿线的海因里希·穆勒则陷入了更大的沟通泥潭。

他正指着巨大的破碎机基础坑,激动地比划着钢筋绑扎的间距和混凝土标号要求。

中方选矿组长王学勤带来的几个学徒,是从本地招的,几乎零基础。

翻译助理周慕白努力地传达着:

“穆勒先生说…钢筋…这个交叉的地方…必须用铁丝绑紧…像这样…还有,浇灌的石头浆…要用标号高的…硬!”

他一边说,一边笨拙地模仿着穆勒的手势。

一个学徒茫然地点着头,然后拿起一根铁丝,试图按照模糊的理解去捆绑,结果却歪歪扭扭。

穆勒气得直跺脚,指着图纸上的标准图例,德语的命令又快又急。

周慕白急得满头大汗,词汇量捉襟见肘,连比带划,学徒们更加茫然无措。

现场指导的德国技术员约翰,脸色铁青,几次想上前直接动手,都被穆勒用眼神制止了——培训必须开始,哪怕慢如蜗牛。

电气组弗兰茨·迈尔的情况稍好,毕竟组长钱广进是留过洋的底子。

但当他指着错综复杂的预埋电缆管图纸,要求确认每一根管的走向和接口密封时,问题还是出现了。

图纸是德文的,标识密密麻麻。

钱广进能看懂大概,但他带来的学徒不行。

翻译陈思齐努力地指着图纸上的德文缩写,试图解释:

“这根管,是给那个…那个会转的大机器(电动机)送电的…从这里…穿过去…接口的地方…要用一种特殊的胶…密封死…不能进水气…”

一个学徒看着图纸上蜘蛛网般的线条,又看看脚下深沟里预埋的黑色管子,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和一丝恐惧,这么多线,接错了会不会炸?

最安静也最紧张的是仪表组。

鲁道夫·舒尔茨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正带着孙守义和两个懂点英文的学徒,在相对干净的控制室预制板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