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水管的铺设,与荒地的开垦、水渠的开挖紧密配合,同步推进。
往往一片新田刚刚初步平整完毕,旁边的陶管支线就已经铺设到位,只待通水。
林砚小小的身影偶尔会出现在工地上,他的水脉勘察异能不仅用于规划大方向,有时甚至会精确到某个田块的引水点位置,确保每一块新垦的土地,都能最便捷、最高效地获得水源的滋润。
夕阳西下,盐碱滩上依旧人声鼎沸。
开荒的号子、挖渠的锹声、铺设陶管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新翻开的泥土散发着特有的气息,与陶管的土腥味混合。
一片片被驯服的土地在人们脚下延伸,一条条深埋的陶管如同大地的血脉,静静地等待着来自辛安泉水库的生命之源。
水库的坝体每升高一尺,下游这片荒原上的希望就增长一分。
水、渠、管、田,正构成一个紧密相连、充满生机的整体,在1913年焦灼的夏日里,顽强地书写着由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绿色传奇。
另一处更具挑战性的战场也在附近的丘陵地带如火如荼地展开——将原本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坡地,改造成能保水保土的梯田!
这些坡地坡度较缓,土层相对深厚,但因缺水干旱,只能生长些低矮的灌木和杂草,一直被视作无用之地。
如今,在辛安泉水库即将赐予的生命之水的诱惑下,它们焕发了新生!
而将这些梯田与水库连接起来的生命线,正是那套巧妙利用自然重力、由陶管构成的精密自流灌溉网络!
“嘿哟嗬——!站稳喽!起——!”震天的号子在山坡上回荡,比平地上更多了几分雄浑。壮劳力们分成无数小队,在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指挥下,按照事先用石灰线画出的等高线,一层一层地向上推进。
他们用特制的、加长加重的开山镐(工业区特制)劈开坚硬的表层土石,用厚背板锄和铁锹将松动的土石方铲起、搬运。巨大的条石被绳索和滚木牵引着,沿着山坡艰难地挪动,最终被精准地垒砌成坚固的田埂。
每一层梯田的宽度、高度、田埂的厚度都经过仔细计算,既要保证足够的耕种面积,又要确保稳固,能承受未来灌溉的浸泡和雨水的冲刷。
尘土在山风中飞扬,汉子们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流淌着汗水,肌肉因用力而虬结。
妇女和则跟在后面,用耙子仔细平整田面,捡拾石块,为新田铺上一层相对肥沃的表土。
一片片原本荒芜的坡地,如同被巨大的刻刀雕琢,逐渐显露出规整而充满力量的阶梯状轮廓。
与此同时,一项比平地铺设更为精妙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构建服务于梯田的重力自流陶管灌溉系统!
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无疑是林砚。
它不仅精确规划了从水库出水口引出的主干陶管(直径更大)的路线,使其能沿着山势自然下降,保持必要的坡度以维持水压,更关键的是,它为每一层梯田都规划了相应的支管接入点和压力控制方案。
从水库出水口(位于水库较高水位处)引出的主干陶管,沿着林砚选定的、坡度最稳定平缓的山脊线或等高线铺设。
巨大的陶管被小心翼翼地埋设在足够深的沟槽里(防止冻裂和人为破坏),接口处用特制油灰密封严实。
这条主干管如同一条隐伏在山体中的巨龙,承载着来自水库的生命之源,凭借自身的高度差(重力势能),将水流源源不断地送往梯田区域的高点。
在主干管抵达梯田区域最高处预设的分水总闸位置后,工程进入核心阶段。
这里用条石砌筑了一个坚固的分水井,内部设置了由厚重木板和螺杆控制的分水闸门。
从分水井开始,数条较细的陶制支干管(次级陶管)被铺设出来,沿着等高线,分别通向不同海拔高度的梯田片区。
每条支干管在进入相应的梯田片区后,又会分出更细的陶管毛细支线。
这些毛细支线如同神经末梢,被精准地铺设到每一层梯田的最高端。
在每一层梯田的最高端田埂内侧,都预留了一个陶制的入水口(带简易木塞或小闸门控制)。
毛细支线的末端就连接在这里。
这样,只要打开分水总闸和相应支干管的阀门,水流就会在重力作用下,顺着陶管网络,从最高层的梯田入水口开始,自流注入!
重力自流的核心在于维持水压。
林砚的异能精确计算了每一层梯田所需的最低水头(水位高度差)。
对于位置较低、离主干管源头较远的梯田,为了确保末端也有足够的水压和流量,在关键的支干管节点,甚至会设置小型、简易的蓄水调压池(用条石砌筑的小池子),起到缓冲和稳定水压的作用。
陶管铺设的坡度被严格控制,确保水流顺畅且不因坡度过陡导致压力过大冲毁管道或接口。
老农孙老根蹲在刚铺好陶管、准备回填的沟槽旁,看着那深埋地下、光滑厚重的陶管,又抬头望望山坡上层层叠叠、初具规模的新梯田,再眺望远处正在建设的水库大坝轮廓,忍不住对旁边的工友叹道:
“老伙计,瞧瞧!这心思,这手段!水从那么高的水库放出来,自己就能顺着这些泥管子(陶管),翻山越岭,流到咱们这半山腰的新田里?还一层一层往下流?以后浇水,真就打开田头那个小泥塞子(入水口木塞)就成?”
“可不是嘛!”旁边的工友也是一脸敬畏,“听说这都是小少爷用他那看水的本事,算得清清楚楚!哪根管子走哪里,坡多陡,水压多大,都在他脑子里装着!这管子埋下去,以后咱们这梯田,就是水在天上走,田在山腰收!再不用看老天爷脸色吃饭了!”
此时,林砚通过小妖从天上往下看,看的土疙瘩,变成一块块规则的良田。
十几万人一起劳作的场面,非常壮观!林砚前世今生也是第一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