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功德契(1 / 2)

林家村外荒山丘陵脚下

秋风卷着尘土,掠过一片临时开辟出的巨大营地。

这里靠近即将开垦的荒山丘陵,背风向阳,地势相对平缓。

放眼望去,如同凭空生出一片简陋却生机勃勃的“帐篷之城”。

营地的搭建高效而有序。

主导这一切的,正是石头。

他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样子,但眉宇间多了几分统御全局的锐气。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保安团留守的精锐(整编后已补充满员,并换装了部分缴获的汉阳造),更有刚刚从晋城抵达的、由苏承勇精心挑选送来的1500名新兵!

这批新兵穿着统一的草绿色新军装,虽然脸上还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初临陌生环境的紧张,但个个身板结实,眼神中透着农家子弟的淳朴和渴望改变命运的坚毅。

他们此刻正成为营地建设的主力军。

在石头和保安团老兵的指挥下,新兵们动作麻利地伐木、夯实地基、搭建简易窝棚。

窝棚用砍伐的树干做骨架,覆盖上厚厚的茅草和油毡布,虽然简陋,但足以遮风避雨。

每个窝棚区域都规划得方方正正,留出通道和防火间距。

更令人心安的是营地外围,新兵们一到,石头就亲自监督,将阎长官特批、从太原星夜兼程运抵的一批军火,迅速装备下去!

崭新的汉阳造步枪(补充了缴获的缺口)、闪着蓝光的刺刀、沉甸甸的子弹带、制式砍刀,当这些冰冷的钢铁握在这些年轻而有力的手中时,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便弥漫开来。

新兵们在老兵的带领下,一部分负责营地外围的警戒哨卡,一部分则协助维持营地内部秩序。

他们虽然还未经历战火洗礼,但整齐的装备和严明的纪律,已让营地内外的宵小之徒望而却步,也让惶惑不安的灾民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营地的核心区域,则是另一番景象。

石头将两万灾民,按一百户(约500人)为一组,划分成四十个大组。

每个大组占据一片相对独立的窝棚区。

而负责管理协调这一个个“小社区”的,并非经验老到的官吏,而是一群眼神明亮、穿着统一深蓝色粗布制服、臂戴红袖标的少年——林家村“少年团”的成员!

这些半大孩子,大多十四五岁年纪,经历过林家村保卫战的洗礼,又在工业区和学堂里受过锻炼。

他们识字、懂规矩、有责任心,更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此刻,他们拿着简陋的花名册和炭笔,在各自负责的百户区域内穿梭。

登记户主姓名、清点人数(尤其关注老弱妇孺)、分配窝棚位置、讲解营区规矩(卫生、防火、取水点)。

虽然略显稚嫩,有时也会被复杂的问题难住,跑去请教带队的老师或保安团士兵,但他们认真的态度、清亮的声音和身上那股属于“自己人”的亲近感,极大地安抚了灾民们初来乍到的惶恐。

“大娘,您家分在东三区第七棚!带着孩子跟我来!那边离取水点近!”

“张大叔,您力气大,分在壮丁组!待会儿去那边领工具!工头会安排活儿!”

“大家注意!茅厕在营地西头!不许随地便溺!违者罚清扫全组茅厕三天!”

少年们的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忙碌得满头大汗,小脸通红,却充满了使命感和自豪。

灾民们看着这些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少年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眼神中的不安渐渐被信任和希望取代。

这林家村,果然和别处不一样!

营地中央,用新伐的圆木和木板临时搭建起了一个高台。

高台四周插着几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一面是阎长官督军府的青天白日旗,还有一面绣着“领航者”三个大字的深蓝色公司旗。

当夕阳将最后一片余晖洒向营地时,悠长而浑厚的牛角号声在营地各处响起。

这是集合的信号。

在石头和他手下士兵(包括新兵)的引导下,各个百户组的灾民,在少年组长的带领下,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从四面八方涌向中央高台。

人潮涌动,却秩序井然,很快便在高台前的空地上,汇聚成一片黑压压、望不到边的沉默海洋。

数万双眼睛,饱含着饥饿、疲惫、茫然,还有一丝被营地秩序点燃的微弱希望,齐刷刷地聚焦在高台之上。

高台上,孙秀才的身影出现了。

他没有穿长衫,而是和工地上一样,穿着耐脏的粗布短褂,裤腿挽到膝盖,脚上沾满泥巴。

他手里没有拿讲稿,只拿着一个用铁皮卷成的简易喇叭筒。

他走到台前,目光缓缓扫过台下这片沉默而庞大的、代表着苦难和希望的海洋。

秋风拂过他沾着尘土的脸颊,吹动他额前几缕散乱的头发。

“父老乡亲们!”孙秀才的声音通过喇叭筒传出,带着一种穿透喧嚣的沉静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朵,“我是孙守拙,林家村的一个穷秀才!承蒙林县长信任,负责咱们脚下这片荒山的开垦,还有那引水浇田的水利大计!”

他的开场白很朴实,没有官腔,瞬间拉近了距离。

“我知道,大家背井离乡,受尽磨难,来到这里,只求一条活路!”孙秀才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感同身受的沉重,“天灾无情,官府无道!这世道,逼得咱们走投无路!但今天,站在这林家村的地界上,我要告诉大家,活路,就在咱们自己手里!就在咱们脚下这片荒山野岭里!”

他猛地一挥手,指向身后那片在暮色中如同沉睡巨兽般的荒山丘陵:

“看见了吗?这十万亩荒地!开出来,就是咱们长治人未来的粮仓!”

“引来了水,就是子孙后代的命脉!”

“林县长以工代赈,管大家吃住,发大家工钱,不是施舍!是给大家一个用自己双手,挣一条活路、挣一份家业的机会!”

台下鸦雀无声,数万双眼睛亮了起来。

孙秀才话锋一转,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昂和挑战意味:

“但是!开荒引水,不是请客吃饭!”

“是硬仗!是苦仗!要流汗!要拼命!要啃硬骨头!”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胆气,有没有这个韧劲,跟着我孙某人,还有咱们林家村、工业区上下,一起把这十万亩硬骨头啃下来!”

人群微微骚动,有人握紧了拳头。

“我知道,有人心里犯嘀咕:干完了这活儿,以后怎么办?回老家继续挨饿?还是继续当流民?”孙秀才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今天!我孙守拙,代表林县长,代表领航者公司,就在这里,当着大家的面,跟所有愿意留下来拼命的人,打一个赌!”

“赌?”人群发出一阵低低的嗡嗡声。

“对!赌!”孙秀才斩钉截铁,声音通过喇叭筒响彻营地,“就赌咱们能不能按时、按质、按量,把这十万亩荒山开出来!把这引水的陶管渠修通!把这片不毛之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句,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