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134章 三司定策查贪腐,小吏智惊众大佬

第134章 三司定策查贪腐,小吏智惊众大佬(1 / 2)

户部清吏司的值房里,阳光透过冰裂纹窗户照进来,落在案上摊开的账册上。

刚送来的河间府账册还带着墨香,封皮上“漕运总督府”的半枚残印格外扎眼。

韩文连忙从墙角搬来两张梨木太师椅,椅面上铺着青布坐垫,还带着点潮气。

又让小吏泡了壶新沏的碧螺春,茶盏是青花缠枝纹的,和宫里的款式差不离。

他一边摆茶一边说:“刘公公,陆大人,快坐,这茶是今早刚从江南运过来的,还热乎着。”

刘瑾先坐下,玉杖靠在椅边,杖头的貔貅对着案上的账册。

他扫了眼那半枚残印,手指在扶手上敲了敲。

“韩尚书,咱们明人不说暗话,赈灾款的账漏洞太明显,不是州县官蠢,是有人故意留的。”

“说不定是州县官勾结京里的人,想把水搅浑,让咱们查不到根上。”

陆炳跟着坐下,绣春刀的刀鞘碰到椅腿,发出“当”的轻响。

他从怀里掏出张纸条,拍在案上。

“我让人盯了北直隶几个州县官的家眷,昨晚河间府通判的儿子往老家送了个木匣,被我的人拦下查了。”

“里面装的是五百两银票,还有张纸条,写着‘速存当铺,别走官银渠道’——这不是有鬼是什么?”

韩文拿起纸条,指尖都在抖。

纸条上的字迹潦草,还沾着点油渍。

“可咱们手里只有账册漏洞和这张纸条,没抓着商号藏粮的实据,要是直接拿人,他们肯定反咬一口,说咱们‘无凭无据诬陷’。”

“到时候御史再参一本,咱们反倒被动。”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僵在那儿。

查浅了,只能抓几个小吏,大鱼跑了。

查深了,怕打草惊蛇,让背后的人转移赃粮。

正没头绪时,站在旁边的欧阳铎忽然往前半步,声音不高却清晰。

“晚辈斗胆说一句,或许可以‘以假对假’,顺着他们的假账找实据。”

三人都转头看他。

刘瑾挑眉,手指摸了摸玉杖上的貔貅。

“欧阳主事有想法?别藏着,说细点——要是真管用,咱家在陛

欧阳铎拿起案上的河间府账册,翻到“粮商入库记录”那页,指尖点在“德昌号”三个字上。

“这些假账看着漏洞多,其实是故意做给咱们看的。”

“比如河间府多报的一千石粮,说不定根本没运到河间,而是被人中途截了,藏在和州县官勾结的商号仓库里。”

“州县官的账能改,但商号的‘过磅单’改不了。”

“粮商收粮、运粮都要过磅,单子上有经手人、过磅员的签字,还有商号的朱印,这些人怕担责,不会随便改。”

“而且粮商的‘月账’要报给顺天府备案,顺天府的底册还在,一比对就能找出问题。”

他顿了顿,又补充。

“咱们可以顺着他们的假账查,第一步让户部发文‘表扬’,第二步让锦衣卫盯商号,第三步让东厂查商号底细。”

“他们以为咱们只盯着州县官,肯定想不到商号会露馅,等咱们搜到过磅单和月账,人证物证就都齐了。”

值房里静了片刻,只有窗外的麻雀叫了两声。

刘瑾捻着下巴的短须,眼里闪过惊讶。

这法子妙在“绕开州县官的假账,抓商号的实据”,不硬碰硬,还能打对方个措手不及,比他们刚才“硬查州县”的法子管用十倍。

陆炳也点头,手指敲了敲案上的纸条。

“这主意可行!我让人查了,河间府通判的儿子送的银票,就是‘恒丰号’钱庄开的。”

“这恒丰号和德昌号是同一个东家,咱们盯紧这两家,肯定能抓到赃粮!”

韩文更是惊喜,拍了下案上的账册。

“欧阳,你这脑子怎么长的?刚才我还愁‘没实据’,你这一补充,立马就有方向了!”

“我这就让人去顺天府调商号的月账底册!”

欧阳铎被夸得红了脸,连忙躬身。

“晚辈也是跟着韩尚书查账时,看了商号的过磅单才想到的,还是三位大人定的方向准,晚辈只是添了点细节。”

“别谦虚了。”

刘瑾笑着摆手,起身走到欧阳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动作不轻不重,带着几分认可。

“陛下果然没看错人,你这心思,比户部那些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吏还活络,难怪陛下敢让你查赈灾款的账。”

陆炳也站起身,语气带着赞许。

“确实,要是按咱们刚才的法子硬查,说不定真让他们把赃粮转移了。”

“你这‘以假对假’,算是把章程补扎实了,没漏洞。”

三人对欧阳铎的看法又高了几分。

原以为只是个会查账的书生,没想到还有这般急智,既懂账册细节,又懂查案逻辑,皇帝能看中他,果然是慧眼识珠。

刘瑾清了清嗓子,回到案前,指着账册上的州县名,开始定章程。

“那咱们就按欧阳主事的法子来,分三步走,每一步都卡紧时辰,别出岔子。”

“第一步,户部午时前发公文,专门‘表扬’河间府、保定府的安肃县、雄县这三个‘账目清晰’的地方。”

他看向韩文,眼神严肃。

“公文里要写得像模像样,比如‘河间府通判李大人赈灾得力,安肃县知县王大人账目无错’,再提一句‘朝廷后续将派御史巡查,若属实,将表彰升赏’——让他们觉得咱们真信了假账,放松警惕。”

韩文连忙应道。

“没问题!我这就让文书房拟稿,让他们用‘六百里加急’发,保证午时前送到各府。”

“还能让小吏在京城的茶馆里‘漏风’,说‘朝廷觉得赈灾没问题,不用查了’。”

“第二步,锦衣卫盯死商号,重点是恒丰号、德昌号。”

刘瑾又转向陆炳。

“你让人乔装成货郎、车夫,盯着这两家商号的仓库,尤其是德昌号在城南的粮库——我查了文书,那粮库上个月突然多了‘三千石粮’的入库记录,却没出库记录,肯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