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顺治小皇帝福临的病果然痊愈了,但毕竟是伤了元气,身体仍然虚弱,是受不住车马颠簸的,况且这塞外山路崎岖,比之在平地赶路还要颠簸数倍,布木布泰又如何舍得现在就在此启程,让自己的儿子去受这份儿罪?
可是,他们已经在此驻留十余日了,此地濒临大明边塞,以至于他们的处境都是十分危险的,几乎所有人此时都是主张要尽快启程,不能再继续留在此处的,哪怕是那些之前站在布木布泰这边的两黄旗元老们,现在看顺治小皇帝福临的病已然痊愈,也都提议要尽快启程。
布木布泰知道自己虽然名义上是“太后”,但却是没有实权,也做不了主的,真正能做主的人,还得是多尔衮。
虽然在清军兵败,逃离京师的时候,多尔衮看似已然失势,被清廷元老们压了一头,但是这整个清廷之中,毕竟还是多尔衮一家独大,那些元老们能压过他,实际上也不过是他默许了元老们要逃离京师的主张,并未与之对抗罢了。
现在,清廷既然已经逃到了塞外,各旗元老们也不可能还像之前那般团结,不可能一直抱团对抗多尔衮,这清廷自然也就仍然是多尔衮一家独大了!
更为关键的是,现在整个清廷的所有兵马都在多尔衮的掌控之下,这话语权是与实力挂钩的,多尔衮不说了算,谁说了算?
多尔衮这些天早就被阿济格给烦透了,毕竟阿济格可是三天两头儿过来催促他启程的,而阿济格之所以急着赶路,急着离开这里,自然是因为他才是亲身体会过明军的恐怖的,所以他这辈子都不想再跟明军交手,体验那种憋屈又恐惧的感觉!
多尔衮虽然从未与明军亲自交过手,但与明军对抗的这段时间里,这方方面面的消息与情报,也足以让他能够十分直观地感受到明军的强大,所以他还是很理解阿济格的。
但是理解归理解,多尔衮之所以一直没有点头答应阿济格,让清廷即刻启程,自然也是有他的苦衷,而他的这个苦衷不是别的,正是清廷的太后——布木布泰!
在阿济格整日软磨硬泡要求启程赶路的同时,布木布泰也一直都在向多尔衮请求继续留驻此地,因此多尔衮这些天来可谓是左右为难。
但是从结果来看,很明显多尔衮最终还是偏向了布木布泰,因为他虽然看起来谁都没有答应,但他便是犹豫不决,却也是在事实上没有启程动身,而是一直停驻在了原地。
至于为什么多尔衮会偏向于布木布泰,而没有偏向于自己的胞兄阿济格,这里面的原因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不过,如果暂且抛开那些捕风捉影的儿女情长,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多尔衮此举倒也算是合情合理,不难理解。
虽然当初多尔衮扶立福临登基继位,是在八旗元老们的威逼之下无奈的妥协,看似这顺治小皇帝福临是他成为大清皇帝的障碍和绊脚石,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既然已经亲自扶立福临登基,那么便与福临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天子”便是他手中的令牌,自然不能有半点儿闪失。
因为如果福临死了,他多尔衮也未必能够借此机会上位,作为福临的叔父,他也没有资格来争夺皇位继承权,除非是强取豪夺。